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丰乐亭游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丰乐亭游春》原文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注释

  ①丰乐亭: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为欧阳修于宋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任知州时所建。

  ②太守:汉代一郡的地方长官称太守,唐称刺史,也一度用太守之称,宋朝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为知州。诗里称为太守,乃借用汉唐称谓。

  ③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④长郊:广阔的郊野。

  ⑤老:逝去。一作“尽”。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丰乐亭游春》翻译

  【译文一】

  郁郁葱葱的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得四处飞舞。我就迷醉在这一片的鸟语花飞的大好春光之中,待到第二天酒醒的时候才发现春天已经将要结束了。

  【译文二】

  绿树错杂交集山鸟欢乐鸣啼,晴风荡漾,落花在风中纷飞。鸟歌花又舞,太守我陶然酣醉,明天酒醒时,春光怕是早已归。

  《丰乐亭游春》赏析

  境,寄情山水。抵滁次年,因偶然发现琅琊山幽谷泉泉水清甜,风景幽异,“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取名“丰乐”,还写了一篇《丰乐亭记》,其中说:“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丰乐亭游春》,诗共三首,都写春景。前两首写春光浓艳,太守与游人忘情怡乐,陶醉其中,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首句“红树青山日欲斜”的时间概念是“日欲斜”,正因红日快西沉了,夕照中的树才是红的,而夕照阴面的山色依然青翠一片。日色将暮,“红树青山”还是极美的一幅春景。不说夕阳好,但说夕阳斜照下的“红树青山”,把傍晚春光写得如此艳丽,那惋惜惆怅之情固然隐约难去,但到底还侧重对春光的流连依恋。

  次句“长郊草色绿无涯”,意境类似首句,碧草无涯,实是暮春景色。但这一句却写得生机旺盛。后来苏轼写暮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词的“芳草”句足可拨去杨花飘尽的薄愁,未尝不得力于欧诗的“长郊草色绿无涯”。

  首句写日色将暮,仍有“红树青山”的艳丽景色;次句写春将归去,又化出“草色绿无涯”的遍野生机;这样,多情的游客才不忍离去:“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即使是黄昏春老,仍然踏着满地落花,来往流连于丰乐亭前。春情深,游兴浓,写得缠绵酣畅。欧阳修于逆境中能褪尽伤感,自有其开阔襟怀在。

  《丰乐亭游春》作者简介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正直敢言,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因范仲淹事痛责谏官高若讷,贬为夷陵令。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官至知制诰,次年为河北都转运使。庆历新政失败后,为范仲淹、韩琦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后累迁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徙青州、蔡州。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__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又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位。诗歌力矫“西昆体”流弊,清新俊爽,苏轼称其“诗赋似李白”。长篇古诗亦颇受韩愈影响。词也是一大名家,与晏殊并称“晏欧”。又是著名的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其它尚有笔记、诗话等著述。有《欧阳文忠公集》。

猜你感兴趣:

1.《丰乐亭游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2.《丰乐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3.丰乐亭游春 阅读题的答案

4.丰乐亭记节选阅读答案

5.醉翁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9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