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文原文同步练习题\"target=\"_self\">论语同步练习题《论语》的中心人物介绍《论语》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意">
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复习方法 >

论语同步练习题附带答案

时间: 焯杰2 复习方法
▼▼目录▼▼
课文原文" target="_self"><论语>课文原文
同步练习题" target="_self"><论语>同步练习题
《论语》的中心人物介绍
《论语》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

<论语>课文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返回目录

<论语>同步练习题

一、给画线的字注音

《论语》(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罔(  )      殆(  )     愠(  )

传不习乎(  )   弘毅(  )    凋(  )

恕(  )

考查目的:考查课文重点字的读音识记

答案:lún  yuè  xǐnɡ

wǎnɡ   dài yùn

chuán  yì  diāo  shù

解析:“乐”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uè”,一个是“lè”。

二、解释画线的字

1.时习  2.不亦说乎  3.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不信  6.传不习   7.温故  8.罔

9.殆   10.诲女

考查目的:考查课文重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答案:1.按一定时间 2.通“悦”,愉快 3.生气,发怒

4.每天;反省 5.真诚,诚实 6.老师传授的知识

7.旧的知识 8.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有害 10.通“汝”你

解析:略

三、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目的:对文章语句的识记

答案: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略

四、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考查目的:考查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3.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解析:略

五、根据所学的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弟子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考查目的: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案: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

六、根据要求写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和内容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目的: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分析理解

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略

七、从本文找出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考查目的:对文中成语释义的掌握

答案:成语: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解释: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省吾身:泛指时时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

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解析:略

八、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考查目的:对文章内容的具体把握和思考

答案:任选一则,谈出体会则可。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了这则,我学习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应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解析: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返回目录

《论语》的中心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返回目录

《论语》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

和任何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论语》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有很强烈的远古韵味,里面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和当今时代相背离的东西。通读《论语》,再认真地思考当下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论语》尽管不是治国方略,不是马列宝典,不是求财求官攻略,但是在当今中国仍旧很有教育意义,在一些生活层面上,对当今中国仍有很大的精神引领与指导作用。

孔子讲的仁是圣道,圣人之道,圣人的心灵行为道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

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家的诞生。

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现象特别多,问仁包括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载,只有“林放问礼之本”一则。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重视的程度。

第三,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的政治的问题上,孔子的着眼点始终不是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长》说:“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宪问》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产也是这样,孔子先前受别人影响,认为其“不仁”,后听说他“不毁乡校”,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特别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阳货》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道理很简单:如《学而》载,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返回目录

8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