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等级 > 资讯 >

2014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重点难点分析(2)

时间: 家辉2 资讯

  6.6 堆文件:数据量少且操作频繁;批量加载数据(先选为堆文件再调整文件结构)

  顺序文件:查询条件定义在查找码上;快速的二分查找

  散列文件:基于散列域值的等值匹配,特别是访问顺序是随机的。非精确查询;非散列域

  B-树和B+-树:大数据量基本表;聚焦文件:多表连接操作

  6.7有序索引技术利用索引文件实现查找码取值到记录物理地址间的映射关系。索引文件由索引记录组成,每个记录中的索引项记录了某个特定的查找码值和具有该值的数据文件记录的物理地址。

  当需要访问数据文件中某个数据记录时,先根据查找码值查阅索引文件,找到对应的索引项,然后从索引项中找出数据记录在数据文件中的物理地址.根据这个地址访问数据记录。

  6.8散列技术是一种快速文件访问技术,它利用散列函数实现文件记录域取值到记录物理地址间的直接映射关系。当需要访问数据文件中查找码值为si的某个或某些文件记录时,将si作为散列函数h的输入计算得出的散列函数输出值h(si)就是文件记录在数据文件中的物理地址。

  6.9 权限:允许用户对一给定的数据库对象可执行的操作(查询、添删改、新建、备份等)。

  数据库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7.1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架构={构件,连接件,约束}

  7.2 软件设计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系统的过程设计、系统的数据设计三方面内容(+人机界面设计),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分为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7.3 应用软件分为数据库事务和应用程序。后者一方面可以与数据库事务协调合作,另一方面还可实现与数据库访问无关的功能,如通信、人机交互。

  7.4 事务:具有逻辑独立功能的一系列操作的集合,实现了某些特定的业务规则。

  7.5 事务概要设计的核心是辨识和设计事务自身的事务处理逻辑,采用面向数据流的程序设计方法设计事务内部的数据处理流程和结构。

  7.6 C/S结构特点: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被分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上;服务器可支持多个客户端;客户端也可访问多个服务器;客户端=人机交互+数据处理

  B/S结构特点:表示层,WEB浏览器;功能层,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层,DBMS服务

  优点:实现人面交互、应用业务逻辑处理、数据管理三层分离,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用WEB浏览器可访问多个异构应用平台,解决了跨平台数据管理问题。

  sql

  8.1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

  8.2 二进制字符串是用十六进制表示的,0x前缀

  8.3 创建表:create table table_card

事务高度与并发控制

  9.1 调度:定义在多个事务上的调度是这些事务的所有操作的一个执行序列,代表了这些操作的执行顺序;冲突操作:事务Ti 的操作Ii与事务Tj的操作Ij是冲突的,当且仅当Ii 和 Ij访问数据库中同一个数据项Q,并且Ii 和 Ij中至少有一个是写操作write(Q);冲突可串行:一个并发调度冲突等价于某个串行调度(判断一个并行调度是否正确)

  死锁是指数据库系统中部分或全部事务由于无法获得对需要访问的数据项的控制权而处于等待状态,并且将一直等待下去的一种系统状态。

  9.2 ACID:Atomicity原子性;Consistency一致性;Isolation隔离性;Durability持久性

  9.3 1级加锁协议要求事务T在修改数据项Q之前必须先对Q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该锁。事务结束包括正常结束(commit)和非正常结束(rollback)。但事务如果是只读Q而不对其进行修改,是不需要对Q加锁的。

  2级加锁协议是在1级加锁协议基础上,要求事务T在读取数据项Q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Q后可以立即释放S锁。

  3级加锁协议则是在1级加锁协议基础上,要求事务T在读取数据项Q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但是需要等到事务结束时才释放该S锁。

  9.4 2阶段锁协议将每个事务的执行过程分为加锁阶段和解锁阶段。在加锁阶段,事务可以申请获得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不允许释放任何锁。在解锁阶段,事务可以释放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不能再申请任何锁。每个事务开始执行后就进入了加锁阶段。当第一次释放锁后,即转入解锁阶段。

  9.5解决死锁主要采用死锁预防和死锁检测与恢复两类方法。

  死锁预防利用死锁预防协议,通过破坏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来避免系统进入死锁状态。

  一次性加锁法;顺序加锁法

  死锁检测与恢复则是允许系统进入死锁状态,并且定期检查系统是否发生死锁。当发现系统发生死锁后,采取相应的恢复机制使系统摆脱死锁状态。

  9.6活锁产生的原因是在系统非死锁状态下,某些事务由于始终无法获得对所需访问的数据项的控制权而长期等待下去,无法继续执行。

  9.7 锁粒度大:被加锁数据项少、事务并发执行度低、系统开销小;锁粒度小则反之

  9.8 基于锁的并发控制技术的原理

  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

  10.1 试运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10.2 数据库维护: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检测和改善;数据库的重组和重构

  10.3 数据库安全:行政手段制定规范;权限管理、口令等;维护多个数据副本;防及除毒

  10.4 数据库重组:按照系统设计要求对数据库存储空间进行全面调整;数据库重构:业务小范围变化需对数据库逻辑结构作必要改变。

  10.5 数据库监控分析:DBA借助相应工具监测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为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10.6 数据库空间管理:数据量增加和碎片使性能降低;空间溢出会带来灾难性停机故障。

  包括:创建修改删除数据库空间、新建移动关联数据文件等。

  10.7 数据库参数调整:外部调整:CPU、网络;调整内存分配(改善程度大);调整磁盘I/O(I/O时间是响应时间的最大组成部分);调整竞争

  10.8 数据库查询优化:合理使用索引;避免或简化排序(Order by、Group by,磁盘排序比内存排序开销大速度慢);避免相关子查询、外连接(左右连接比内连接消耗大);存储过程

  10.9 属于Oracle 但不属于SQL Server的逻辑和物理空间结构:表空间、段、区。

故障管理

  11.1 故障种类:事务内部故障(事务回滚撤消修改)、系统故障(影响事务不坏数据)、介质故障(软件容错、硬件容错)、病毒

  11.2 系统故障对策:重启,撤消(UNDO)未提交的事务,重做(REDO)已提交的事务

  11.3 软件容错:备份、日志文件,利用恢复技术;硬件容错:双物理存储设备

  11.4 恢复基本原理:冗余,即所有数据均可通过存储在别处的冗余数据来重建。

  11.5 对于经常进行数据操作的数据库:完全转储+差异转储

  11.6 以记录为单位的日志文件:开始标记(Ti BEGIN TRANSACTION)、结束标记(Ti COMMIT或者Ti ROLLBACK)、每个事务的所有操作(Ti,A,50,80)

  11.7 以数据块为单位的日志文件:存放更新前和更新后的整个数据块。只有事务标识和被更新的数据块,没有操作类型和操作对象。

  11.8 日志的作用:用来进行业务故障和系统故障恢复;协助后备副本进行介质故障恢复(动态转储必用);记录操作监视行为分析问题

  登记原则:登记次序严格按并行事务执行次序;必须先写日志文件再写数据库

  11.9 检查点:最大限度减少数据库完全恢复时所必须执行的日志部分(针对系统故障)。

  11.10 数据库镜像:提高数据库可用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介质故障,两台服务器相互备份)

  优点:提供完整或几近完整的数据冗余,增强数据保护;发生介质故障时,数据不会丢失且服务不会中断,提高数据库可用性;提高镜像数据库在升级期间的可用性。

  双机互备援模式(均为主);双机热备份模式(一主一备份机)。数据库镜像可用于并发操作。

  11.11 RAID廉价冗余磁盘阵列:(镜像冗余、)校验冗余:对成员磁盘上的数据执行异或(XOR)操作得到其校验值并存放在另外的校验磁盘上。当某个磁盘发生故障时,只须计算其他磁盘上的校验数据和数据的异或便可重新得到该磁盘的值。

  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

  12.1 四个服务:sql server 核心服务;

  sql server agent:代理服务,代理定期进行的管理工作;

  dtc:distributed transaction coordinator,分布式事务协调器,同一事务访问多个服务器。

5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