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技巧

时间: 世芳2 言语理解

  行测言语理解备考技巧

  一、逻辑填空

  对于逻辑填空,考察内容无非是成语和词语,考生确实应该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和成语,当然抱着词典背诵不能说无济于事,但至少见效不快,在成语复习方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总结了行测言语必考成语,建议大家拿来作为备考资料进行成语积累。当然,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

  (一)做真题,巧积累

  题海战术是每位考生备考的必经之路,做题首选是什么?首推真题,以近三年真题为主,真题要来回做,要仔细做,做完了要仔细分析研究,分析一套试题远比做一套试题更费周折。所以,这一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都要认真推敲、总结,同时要将每一道题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都认真查阅,一套试题词及成语至少100个,10套试题便至少1000个,直至考试,效果非同一般。当然,积累词语也应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彻底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需要把握侧重点、语义轻重、感情色彩、搭配对象等方面的内容。做到真正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时也可以总结出一些高频词储备下来。

  在成语复习方面,考生可参考《行测考试必考成语》一书,考生可以拿来作为备考数目。

  (二)看语境,重呼应

  从选词填空到逻辑填空,不单单是字眼上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蕴含着考察倾向的变化。预警分析尤为重要,分析语境只要把握一些基本的逻辑关系即可,比如反对关系、解释关系、顺承关系等,这些逻辑关系经过简单的学习都可以习得,即使基础差,只要生活在汉语语境中,短期内掌握这些关系绝非难事。

  二、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所占比重仅次于逻辑填空,近几年题量维持在16-17道题,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必然不容忽视。而要做好片段阅读题,自然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语文基础好,文思敏捷的考生也未必能准确做好片段阅读题,而基础差的考生只要掌握方法也可以较大程度上提高准确率。片段阅读这方面中公教育多年摸索,已经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立竿见影,要打好这场又准备之战,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勤阅读,提速度

  众所周知,片段阅读的材料长度呈增加趋势。有些考生一直在探究一个答案,片段阅读有没有快速阅读的方法,是不是有些内容可以跳过不看,事实上,第一次阅读很少有不需要看的内容,基本上需要通读一篇之后才能确定重点,而忽略非重点内容,所以,阅读速度成为做好片段阅读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一定要多读文章,多做题,提高阅读速度。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可以对比河北省考,同样的题量,一个半小时,照样做得完。

  (二)析结构,找重点

  片段阅读大多数题目都是主观型题目,所以要把握作者观点态度,需要找到文段的重点,而大部分题目都属于议论文段,所以要找到重点可以从划分文段结构入手,所以,阅读文章要培养对结构的敏感度,掌握常见的结构类型,如总分、分总、总分总以及转折、因果、递进等即可应对大部分题目。所以,可以有目的性的学习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从分析单句入手,逐渐提高难度到复句到句群。这都是可以在短期内学会的,所以考生只要掌握了具体操作方法,片段阅读,坚冰不坚。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时间已经不多,一方面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则应该着学习解题方法,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提升所谓的“语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行测言语理解备考方法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言语理解填空的常用搭配技巧可以使考生即便是在不深究语境的情况下迅速地将正确答案选择出来。所谓搭配方法,就是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比较选项中的几个词语,选出平时最常用的词语,使之与材料中的信息搭配起来。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讲解如何使用常用搭配法作答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题。

  这种方法的原理如下:出题人选择的材料一般都出自网站、小说、报刊等媒体,这几种媒体的阅读对象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中词与词之间的搭配都有着固定的逻辑结构。比如说:_______利润,横线处的选项有:谋取、获取、得到,平时最常用的搭配结构就是“谋取利润”,因此这里横线处就应该填写“谋取”。但是很多考生会纠结于选择“获取”或者“得到”,因为这两个词填入横线处之后也是符合整个词组想表达的意思,事实上正确答案往往都是“谋取利润”这样的搭配,出题人不会设计一个不常用的词语作为正确答案。换句话说,“谋取利润”这样的搭配是最恰当的,“获取利润”和“得到利润”只能说是比较恰当,而不是最恰当,题目一般问的都是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就要选择最常用的搭配。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结合几个例题来详细说明选词填空题“常用搭配法”的使用。

  【例1】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岗位上的人员,不管其工作内容有多大的________,均有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我们必须_______目标,抓住重点,有所取舍,集中________做属于我们该做的事。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差距 制定 物力 B.差别 明确 精力

  C.区别 实现 财力 D.差异 确定 人力

  【中公解析】答案选B。这道题如果用常规的解法是先读完这段材料,之后可以先排除C选项,因为要先制定或者明确目标,之后才是抓住重点、有所取舍,所以不能用“实现”这个词语。然后再根据其他两个横线来确定正确答案。这种解法缺乏效率,如果使用“常用搭配法”的话,就可以很快找出正确答案。这道题的切入点在于第二、第三两个横线处:“________目标”和“集中________”,很明显,“明确目标”和“集中精力”是最常用的搭配,故B选项最为合适,再看B选项当中的“差别”填入横线处后也比较合适,因此选择B选项。

  这道题使用“常用搭配法”的话基本不用多看材料,只要抓住核心的搭配词语,再选出与之匹配的选项即可,既提高了效率,又提升了正确率。

  【例2】在人类历史上,科级发明和人工工程曾导致不少“出人意料”、“始料不及”甚至“_________”的结果。如果想少出一些这样的事,我们就应该对大自然始终保持一份__________,在推广新技术、上马新工程之前多一些研究评估,少一些独断专行。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与愿违 敬畏 B.事倍功半 谨慎

  C.针锋相对 尊重 D.南辕北辙 克制

  【中公解析】答案选A。这道题的搭配出现在第二个横线处:对于“大自然”,一般使用“敬畏”,“敬畏大自然”是一个搭配。因此这道题选择A选项。

  【例3】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高速铁路网正在迅速形成。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流动和物资流动国家,过去那种“_________” 的产业分工格局已被打破,地区间产业分工趋向合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_________迅速推进,高效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正在形成之中。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成一体 整合 B.壁垒分明 升级

  C.各自为政 运转 D.条块分割 扩充

  【中公解析】答案选A。这道题涉及到经济学专业词汇的搭配。第二个横线处:“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升级”都是经济学方面的搭配词语,因此可以排除 C、D选项。再根据材料中挖掘的信息:“产业分工格局已被打破”,所以第二个横线处填入“产业链整合”更加合适,故这道题目选择A选项。

  这道题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查相关的经济学常识。在解这道题的时候,分别用了“常用搭配法”、“排除法”和“材料挖掘法 ”。多种方法的灵活使用,使得解题既快又准。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常用搭配法”就是在选择词语的时候,选择平时最常用的词语和材料中的信息相搭配,有必要时可以结合其他解题方法来验证选项的正确性。考生在做选词填空的时候,不仅要有“寻找搭配词语”的这种解题理念,更要有对搭配词语的敏感度。

  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策略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近几年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专项的片段阅读部分,考查的题型主要包括观点主旨型题目和细节理解型题目。其中,观点主旨型题目考查最多,占比达50%以上。它的考点主要包括归纳文段主要内容、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提取文段中心观点、概括文段主旨等。

  片段阅读的复习重点基本应在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上。这两种题型加上标题填入题,其核心是要找到文段中的主旨句。寻找文段汇总的主旨句有两个方法:关联词和行文脉络。关联词找主旨句重点:一是要认识这些关联词,二是要知道关联词前后的那个部分是重点。行文脉络找主旨重点:要能够分清什么样的句子是总句,什么样的句子是分述。

  在阅读文段找主旨句的过程中注意两类词:一是关联词,二是关键词。关联词能帮助我们主旨句,而文段关键词就是整个文段强调的重点和核心,可以帮助我们锁定答案。

  一、建立关键词与结构敏感性

  宏观上主要抓文章的结构,判断文段的重点信息和次重点信息,从而找出作者想通过材料表达的意思。目前公考中,大部分考题都是以议论文的形势出现,既然是议论文,那一定会有论点和论据,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重点读论点的内容,论据是为了支撑论点而存在的,所以重点在论点部分的信息。常见文段结构分为总分、分总、转折、递进等。

  【例题】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的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读者对每一本书都是“各取所需”。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文学的影响常是潜移默化的

  B文学的教育作用常为人们所忽视

  C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受读者背景的影响

  D文学作品的宣传作品并非天然产生的

  【中公解析】这是一个分总结构的文段,整个文段在讲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最后一句话总结说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这里的日积月累和不断接触值得是生活经历、环境、教育等等。同义转述即为C。

  二、特殊结构问题之快速解题法

  目前考试中的一种题型出现频率较高,而且选项常常十分具有迷惑性,这就是因果结构文段中的一种文段,文段在一开头提出一个现象或者是现在存在问题,接着对这个现象或者问题加以分析,分析出现该现象或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对于这种结构的文段,作者的重点想要表达的在原因上面,但原因只是该文段的内容,如果题目问的是该文段意在强调什么或者意在说明什么?那我们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写该文段,也就是作者想通过该文段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这样的文段也可以看作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的文段,这种结构重点在解决问题,只是很多情况下文段中只是提出问题--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作者的意图依然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至于这个解决方法,如果文段中说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是A,那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应该是解决A。

  【例题】学术圈被誉为良心的最后庇护所之一,遗憾的是它似乎也沦陷了。中国学术制度问题,根本在于学术行政化、学界官场化。学者们的主要心思不在学问上,不抄、不造假,哪里有成果?在中国反学术不端机制执行上,引入“学术死刑”和“赏金反腐”,听起来是可行的。可问题是,眼下在“自己调查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机制之下生活得很惬意的学界众生,有什么动机来革自己的命呢?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当今的中国学术界存在着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

  B.应建立相关的惩戒机制给学术腐败现象以严惩

  C.解决学术腐败问题要从学术行政化和学界官场化入手

  D.当今中国学术腐败现象的本质原因

  【中公解析】选项中D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文段确实是在分析当今中国学术腐败现象的本质原因,但问的是作者的意图,作者不是为了分析原因而分析原因,更多的是在找解决中国学术腐败的措施和办法。文段首先讲述了学术圈存在学术腐败问题,并且提出中国学术制度问题的根本在于学术行政化和学界官场化的观点。接下来从学者们的表现和中国反学术不端机制执行的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论证该观点。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的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要从根本上入手,消除学术行政化和学界官场化。因此本题答案为 C。


9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