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甘肃公务员申论预测题及答案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甘肃公务员申论预测题

  A女士和L先生不同,她很积极,但是她的孩子依然没有上得了公办幼儿园。A女士的孩子于2008年出生,2009年,A女士就已在两家公办园为孩子登记。但是不久之后,一家幼儿园说不再对外招生;另一家幼儿园称,不再接收3岁内的孩子。A女士说:“按早年形势,内部收完后,还能有空余名额,所以没‘关系’而早报名的孩子,便会有点希望,但是如今的情况是必须要有‘关系’才能上。”

  受困扰的不仅是家长,F女士也被“入园难”烦恼着,她是崇文区第三幼儿园的园长。“现在孩子入园,首选的就是公办园。”她说,她曾设立过一个家长咨询日,一下就排了400多名家长。为了进公办园,家长们什么都愿迁就。他们会对F女士说,“没地儿,我有一个角落都行。没椅子,我拿小板凳来,甚至可以不睡觉,不吃饭,只要你让我孩子受教育。”

  J女士也是每到招生时,就感到压力重重,她是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副园长。幼儿园坐落于北京市黄金地带——东四北大街的汪芝麻胡同内,5584平方米的场地,犹如一座王府。该园由周恩来批示,创建于1949年,曾专门接收外国商社、使馆的子女,2001年,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园之一。如今,园内有孩子400多名。据知情者称,进入“一幼”的许多都是“条子生”,多是政府官员的孩子。每年,教委把条子一打包,直接交到幼儿园。4个班,100多个名额,就被占得差不多。

  2.据2010年1月5日《安徽商报》报道,记者接到安徽灵璧县西关小学一位学生家长的投诉,称校园存在“贫富班”现象,灵璧西关小学校长王法乐承认分班情况确实存在,并向记者出示了一份2004年签订的“参加‘小班化’教育协议书”,其中学校承诺对于参加协议的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家长则一次性交纳三千元教育赞助费。

  无独有偶,2012年,金华市读者骆女士致电《浙中城事》:“儿子马上要读小学了,今年金华不能择校,为了给他选一个好班级,这个暑假我们全家到处托人找关系,准备了8万元,结果还是没能选进心仪的班级。你说,这择班怎么比择校还难啊。”记者核实:即将到来的新学期,是金华市实行“零择校”政策后的第一个学期,但又开始了择班费。无奈之下,骆女士将原本准备择校的8万元钱拿出来,为孩子择班“铺路”。

  曾几何时,择校费是百姓深恶痛绝的教育不公现象之一,而在上述新闻的学校里,择班费就那么现实而残酷地摆在了学生及其家长面前:交了钱,就可以上“小班”,也就是“富班”,教学质量佳,教学设施全;不交钱,那就去挤近百人一个教室的大班。交了钱,就可以享受到“贵族班”富贵的教育;不交钱,现实的问题就会出现在眼前:“穷人和富人不能享受同等教育”。

  3.“上课、写作业、复习这三项内容每天循环,成了我们永恒的主题。”“星期六、星期天能有两三个小时休息时间,听音乐、看电视、打打球那可是太奢侈的享受了。”面对问卷中你每天的课余时间怎么安排”这个问题,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学生们的回答是,“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只有每天吃饭时才可以看电视”、“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中学生放学时间(包括晚自习)平均在晚上7点左右,个别学校在8点以后放学,80%的中学生星期六上课或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辅导班,一些学校星期日还要上半天课。在不上课的一天时间里,学生反映写作业、做卷子至少占用半天时间。而在休息日不上课的20%的中学中,学校留的各科作业、卷子,至少要占用学生一天半左右的时间,有的甚至占满两天休息日。在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里,30%的中学生还要参加一个以上的课外辅导班。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实施的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急功近利、以分为本造成青少年课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很多家长、老师忽略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繁重的课业、分数至上的观念让许多青少年失去了应该尽情享有的快乐。

  4.在经历1个月的全封闭式训练后,安徽省首期30名“中式菲佣”正式毕业。在毕业现场,这30名菲佣全部签订合同,最高月薪7080元。这个数字让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愤愤不平: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竟然没有人家训练一个月赚得多。

  最近网上出现的《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老父气绝服毒》视频,让河北保定阜平柳树沟村41岁的苗卫芳成为“新闻人物”。这位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的硕士研究生,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整个山村的骄傲,后却由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无奈回家务农。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才起死回生。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开始在农村地区滋生蔓延。

  现如今,尤其在农村,很多学生放弃了高考机会,“读书无用论”、“读书致贫论”在农村有所抬头。“上学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还不如个打工仔。”这句来自农村的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一些农村家庭,父母辛辛苦苦挣钱供养孩子上大学,结果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不少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开始怀疑“读大学值不值”。

  威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徐德清说,到公司实习的大学生所学与所用差距很大。而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林可夫也对公司招收的几百名大学生不甚满意,他认为许多大学毕业生事业心不强,挫折压力承受力不大,而且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弱,复合型不强。

  5.这个冬天,天冷,就业也冷,考研却愈发地热。2013年1月5日至7日是2013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考试吸引了180万人报考,创下考研人数历史新高。据分析,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接近700万,考虑到应届毕业生是考研报名者的主体,这就意味着每3至4名毕业生中即有1人报名考研。

  考与不考,曾经仅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追求。而现在,报考研究生人数连年创新高,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何那么多年轻人热衷挤上考研“独木桥”?他们中,有为上名校深造而辛勤复习的苦读生,有放弃现有工作想改变就业前景的在职考生,还有单纯上考场碰运气的“酱油族”。有人认为“不经历考研的大学是不完美的大学”,也有人将“考研热”与青年理想、人生困惑放在一起讨论。数以百万计的报考者均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但事实上,这些答案最终都归结于读研两年或三年后,对于“更好出路”的憧憬。

  有专家指出,现阶段考研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学历热,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等各类教育规模的划分还应更科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剖析考研热高温不降原因时指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使得部分学生将考研作为“就业出口”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看重应聘者的学位出身是当前“考研热”的重要原因。

  “向前向前向前,考研的理想向前进,脚踏着图书馆的大地从招聘会现场转到考研战场的那天起,我就没有哪天不去图书馆报到。”李某是河北大学08级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当记者采访她为何选择考研时,她回答:“我们班有41人,除了几个保研的外,今年参加考研的同学有21个,占了一大半,我觉得考研也是就业的一种,一方面可缓解一下工作难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拿个文凭’,方便以后找份好工作。”

  “大四一开学就跑招聘会,我投了一份简历,招聘人员刷着微博,瞥着旁边的招聘启事说,‘没看见吗?我们只要研究生。’那只是一家不到百人的小公司,我倍感挫折,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要考研。”安徽大学的王某这样回答记者。

  丁某是中国地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08级本科生,关于考研动机,她说:“进入大三后,我就开始准备考研的事。我知道正确的考研动机应该是对某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事实上我之所以考研,是把它当做今后就业的‘砝码’。当然,考上研究生之后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吗?这也是我现在纠结的问题。”

  6.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高校本科扩招就此画上句号,但研究生扩招却愈演愈烈。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比2003年翻了一番。

  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自此,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也证实了这种尴尬: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

  25岁的王晶晶考上某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后,她的父母摆了场酒席请亲戚朋友吃饭。她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孩子,王晶晶清晰地记得大家看她父母时流露出的羡慕神情。可在她硕士毕业后,她的父老乡亲们却没有心情再赞美她,因为3年后,她成为家里第一个失业的人。

  正午当头,硕士应届毕业生王亚明身穿从同学那里借来的职业装,步入一家公关公司,接受总经理助理岗位的面试。从年初开始,这是她参加过的第16次应聘面试,其间一共经历过8家公司的招聘,但都没能如愿以偿。王亚明拥有吉林省某名牌大学硕士学历,她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是在北京找到一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过上相对有保障的生活。起初在9个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中,王亚明都以较高的成绩进入面试,但在面试环节,却屡遭拒绝。这使她逐渐对进入事业单位的想法有所动摇,开始陆续参加私企的招聘。

  参加过一些著名私企招聘后,她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单位反馈给她的信息是,招聘岗位看重的并不是较高的学历,而是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对于刚刚毕业的王亚明来讲,这恰恰是她的短板。王亚明觉得自己是个硕士生,不能轻易安置自己。在有些跌宕的应聘过程中,王亚明对前途有了些许迷茫。

  王亚明对记者说,研究生就业受到了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两头挤压”。想从事研究工作,但现在高校、研究院都要博士生,不要硕士生;而企业招基础性岗位,更青睐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即使是企业需要研发人员,也会选择与科研院所合作,不会用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些同学后悔读研: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工作,也不至于落到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大学教育的“饼子”越摊越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有用人单位指出,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贬值链。

  有评论指出,一方面,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计划;同时,如果没有培养制度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仅仅是追求研究生数量增加的话,研究生扩招很可能重蹈本科扩招的覆辙。

  7.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目前,许多学校通过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组建家长委员会。

  美国的“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会员总数超过500万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全面维护学生利益的全国性志愿者团体。它的使命,除了代表父母行使教育参与权,参与学校管理外,还在家教斡旋、家长教育、健康指导、学校安全、教育资助等方面发挥作用。

  日本的家长委员会会员超过1000万人,推动了义务教育及教科书的无偿化、学校保健安全法、学校午餐法等教育立法的制定,在日本战后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家委会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8.日前,在L市实验小学校报的显要位置上刊登了该校“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名单以及社会职务,其中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全部委员的社会职务几乎都带“长”字,而且排名也完全平移官场那一套尊卑顺序,活脱脱一个“官员联谊会”。类似的现象在各地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中相当普遍,有的学校因“摆不平”某些“官员家长”在委员会中的“位置”,竟导致这些官员的不满甚至失和。

  对此,许多家长表示不满:“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社会各阶层懂教育、甘愿奉献、教子有方的家长,显然与官员身份并无必然联系,家长委员会成员由清一色的官员担任,实在反常。”实际上,许多官员应酬多,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协助往往力不从心,在教育上并不具有“优势”。而且有些官员对家长委员会的热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借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捞取“社会贤达”、“尊师重教”的美名。

  L市实验学校目前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来自学生的压力:管严了家长有意见,管松了又管不住;来自家长的压力:对孩子期望高,但自己不想管;来自老师的压力,一些年轻老师缺乏奉献精神。学校非常希望通过家长委员会这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老师,化解矛盾,促进沟通。但目前,家委会的地位和职责不明晰,操作起来难度大。

  建立家长委员会,目的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然而,由于对家长委员会缺乏科学地评价机制,家长委员会无法对学校工作实施有效监督,一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甚至“变味”成了学校乱收费的幌子。为了规范学校收费,教育管理部门实行了“一费制”,但是一些学校却借家长委员会的名义做一些教育部门不允许的事情。“家长委员会有没有资格帮学校做出收钱补课的决定?它是否代表所有家长利益?”一位学生家长大倒苦水说:“刚开完家长会,老师在会上宣布了补课交钱的消息,以后每月要为儿子付75元补课费。可家里生活困难,给学校提意见,学校说这些决策是由家长委员会定的。这有什么办法呢?”也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学生家长集资购买电脑、投影等教学设备,建多媒体教室,说是家长委员会决定的,不知这种收费是否合理?”学校将收取补课费、组织学生补课、集资筹款等以通过“家长委员会”认可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实施,不但将乱收费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还把家校的收费矛盾转化为家长间的矛盾。

  9.国外的家长委员会有其特有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在某种程度上既解决了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大包大揽,又减轻了学校管理的负担。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与学校教育机构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机构,有利于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目前由于国内缺乏对学校家长委员会的足够重视,家长委员会往往没有多少“话语权”,对学校决策也只能“言听计从”,既不能左右学校的宏观教育决策,也不能对学校的管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有专家指出:“理想中独立于学校、有组织的新型家长委员会,既有利于家长真正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也有利于支持和监督学校管理,朝着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学校、解放自身的目标努力,而最终的指向是孩子的解放、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利益!”

  10.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归纳给定资料1~4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5分)

  要求:准确全面,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

  (二)当“考研热”遭遇“就业冷”,如此“冰火两重天”之下,有着说不出的尴尬。请根据给定资料,对“考研热”与“就业难”二者的矛盾进行简要分析。(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请根据给定资料,以L市实验小学校长XX的名义,给L市教育局写一份《关于推进L市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建议》。(25分)

  要求:对策合理可行,行文思路清晰,文字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教育要发展,改革需先行”为话题,自拟标题,撰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观点正确,论述深刻;

  2.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4.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

  2017甘肃公务员申论预测题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1~4,概括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15分)

  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国情之需,历史必然。具体表现为: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工业化中期阶段,这阶段的生活消费需求决定了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二是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中小实体企业生存困难,产业空心化,这些国内经济发展新变化要求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国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四是纠正浮躁、低俗“致富观”的需要。(计空格187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谈谈对“发展实体经济要做好加减乘除法”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步入寒冬,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安排,做好加减乘除法,优化政策环境。

  做好加法,就是要畅通融资渠道,放宽中小型实体经济企业的信贷政策;做好减法,就是要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帮助企业甩掉包袱,轻装前进;做好乘法,就是要用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实体经济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做好除法,就是要抑制市场的投机行为,平抑虚拟经济膨胀。

  总之,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在减负和助力上狠下功夫,帮助实体经济度过寒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计空格284字)

  (三)腾讯网要主办“重振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家请回中国”的专题论坛,结合给定资料,请你就讨论结果写一份观点评述。(25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当前我国“实业精神”的现状:一是当前企业家“实业”精神缺失令人担忧;二是市场难、融资难、税负难、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外在环境不健康阻碍企业回归“实业”。

  针对当前“实业精神”的衰退,要重振企业家精神,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倡企业家的“实业精神”,培养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企业要善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壮大企业实力;三是政府给予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回归“实业”;四是全社会立定“实业为本”的发展理念,创造实业能够致富的良好环境,促使企业家回归。(计空格256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当前实际,以“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鲜明,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发展实体经济 重振实业精神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突出,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前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势在必行。

  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重在政策支持。我国实体经济企业多数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受现有金融体制的影响,常常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此外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税收负担过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实体经济陷入困境,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实体经济,政府应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放宽中小型实体经济企业的信贷政策,并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帮助企业甩掉包袱,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

  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难在结构调整。实体经济陷入困境,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着密切关系。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整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贵在氛围营造。实体经济陷入困境,与不健康的社会环境相关。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全社会要立定“实业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壮大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计空格943字)
看过“2017甘肃公务员申论预测题及答案”

8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