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高三语文高考前模拟检测题含答案

时间: 思晴2 语文备考

  高三语文高考前模拟检测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 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 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答案】

  1.A

  2.C

  3.D

  【解析】

  1.

  3.

  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意,文中重点强调庄子重视平淡之美。C项,将“已然”当“未然”,原为是 “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在语言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高三语文高考前模拟检测题含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幹,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注】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②輓输:运输。輓:同“挽”。③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④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何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5分)

  (2)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5分)

  【答案】

  4.C

  5.A

  6.B

  7.(1)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柄政”“比”“颇营”各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

  (2)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会讯”“锻炼”“实”各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钱珏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给文言文断句,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如此题“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钱珏”“郭琇”注意这些名词,不难断句。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

  试题分析:“罢免”一词不正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级或被废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7.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同时要注意补出省略成分,调整语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中进士。十八年,授官江南吴江知县。机智能干精明干练(材力:才智与能力。强幹:精明干练),善长判定诉讼案件(断:判定,判决。狱:案件)。征收赋税推行版串法(版串法:明清时的一种赋税制度),官吏不能够狼狈为奸。做官七年,他的政绩是江南一带最好的(治行:为政的成绩)。

  二十五年,当时河督靳辅请求停止疏通下河(濬,同“浚”,开浚,疏通),修筑高家堰大堤,详细地测量堤外的田地作为屯田(清丈:详细地测量土地。屯田:将治理后的下河田地分给百姓耕种),说可以增加年收入几百万。巡抚于成龙意见不合(议:意见),皇上让尚书佛伦前往调查(勘:调查,查探),佛伦赞同靳辅的提议(主:主张、赞同)。二十七年,郭琇上疏弹劾靳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客陈潢的一面之词阻止疏通下河(偏听:听信一面之词)。皇上驾临乾清门,召集诸大臣,颁布郭琇的奏疏(下:颁布),令诸大臣一起审察商议。不久靳辅入宫觐见,(皇上)又召诸大臣一起议事。郭琇再次言明屯田害民(申:再次),最终靳辅被判免官(坐:判处。罢:免职),郭琇被提升担任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控政(柄政:掌控政权),与余国柱来往亲密(比:和、亲),大肆谋求贿赂(颇:很,相当地。营:谋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郭琇上疏弹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营私,详细地列出了各条罪状,并且还有佛伦、傅拉塔与靳辅等勾结串通的罪状(及:与“并”一个意思,和,并且。交通:勾结,串通),于是明珠等人相应地或被贬退或被废黜(降黜:贬退废黜。有差:有区别)。郭琇的耿直敢言名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黷:贪污),钱珏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及:涉及、关联)钱钰拒绝了(却:退还、不受),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挟嫌:心怀怨恨。诬劾:捏造罪名加以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讯:审讯)。判决还没有下来,郭琇上疏说:“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锻炼: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实:坐实)。”诏书责怪郭琇怀疑揣测(疑揣:怀疑揣测)。不久法司上奏郭琇请求帮助举荐的事实(请讬:即“请托”,帮助),判处他免官的刑罚(当:判罪,处以……刑罚)。皇上因为郭琇平日耿直敢言(鯁:同“耿”),改为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皇上南巡,郭琇在德州迎驾。回到京城以后,(皇上)下令大学士阿兰泰等说:“原任左都御史郭琇,之前是吴江县令,官做得很好,百姓感念歌颂至今。这个人有胆量,可以授予湖广总督的职位,令他驾乘驿马疾行赴任(驰驿:驾乘驿马疾行)。”郭琇受命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疏说:“黄州、武昌两府军粮二万七千有余(有奇:有余,有零头),运给荆州、郧阳汛地(汛地:中国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相隔千里(悬隔:相隔很远),运输费用不可计量(挽输:运输。輓:同“挽”。赀zī:计量),请求改用钱钞(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江夏等十三州县有已亡明朝的藩王的产业(籓:同“藩”。),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赋税繁重,是百姓产粮的数倍,请求全部减少征收。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临长江的地方,洪水侵蚀,土地崩塌(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有赋税却无法耕种的土地有三百多顷(田:名词作动词),请求免除这些田地的赋税(豁免:免除)。”(皇上)都答应推行(郭琇的奏请)。

  四十年,因为生病(郭琇)请求辞官,皇上说:“郭琇病得很严重,想要找一个能代替的他的人都不可得到,能和郭琇一样的人有几个呢?”不久,郭琇因为病重再次上疏请求辞官,(皇上)仍然劝慰挽留他(慰留:劝慰挽留)。五十四年,郭琇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各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8.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答案】

  8.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2分)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2分)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1分)。

  9.第一联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处其中,愉悦欢欣(2分)。第二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回归清明的主题,不言己情而言众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2分)。第三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陡然生发“人生如朝露”的慨叹,悲从中来(2分)。第四联“待诏”“酒醉京华”,将仕途如意的喜悦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显露无遗(2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给满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境由象生”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或幽冷、清幽、宁静、静谧、闲适、恬静,或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或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意境不同,诗人的情感也迥然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题干中“哪些情感”不止一种,要一联一联分析,要抓住的意象每一联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用典的作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抨击了违背规则、苟合取容、投机取巧的社会风气,表明自己宁肯牺牲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志。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答案】

  (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共6分,每句1分 。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审题,认真阅读题干所给的情境,回忆相关语句,同时注意通假字和同音异形字的写法,如:“溘”、“啄”“幽壑”“嫠妇”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高三语文高考前模拟检测题含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牛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 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 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 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分)

  【答案】

  (1)DC(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A.B不给分。)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分)又照应了标题;(1分)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2分)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2分)

  (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②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③良心未泯,担心解三之子识得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魂。(每点2分)

  (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2分)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一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社会现象;(2分)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2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分)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珍的表现,刻画了人物因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2分)通过解三不肯拿出人头黄给夏二治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不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也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已;B项,夏二发疯不是因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E项,“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不够准确,解三未必知道 夏二到过自己家行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答。结构上的作用,一般看段落所处的位置,如在开头可考虑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题、引出话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中间可考虑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结尾可考虑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题目。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特点得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即注意描写“夏二”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从中概括答案。分析人物形象要防止戴高帽,任意拔高。再有分析不可单一化,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因此,不要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应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概括。 最后要分条写出 ,做到准确、简洁、有条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以“牛黄“为题的用意,其实就是以“牛黄为题的好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限定了答题的方向,注意答题思路,解答要规范,分条作答。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