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2017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库

时间: 思晴2 历史备考

  2017年高考历史选择题

  1.《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史料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主要是

  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与行省制 D.行省制与中央集权制

  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通过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B.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它消除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D.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4.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下列历代中央政府采取的举措中,从根本上解除了地方分裂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的是

  A.郡县、封国并行 B.中央派专职官员管理地方财税

  C.中央派专职官员监察地方 D.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5.“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请判断这一认识致使统治者采取的统治策略是

  A.实行三省六部 B.设立二府三衙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6.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这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是

  A.大规模简单协作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D.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烧陶制瓷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B.西周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的技术

  C.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最早出现在唐代 D.明清时期徽商、粤商等大商帮形成

  8.“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9.“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这一规定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A.地主兼并小机户的现象日益严重 B.阻碍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C.工商业者不敢投资于工场手工业 D.限制了新经济因素的生存空间

  10.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其含义是

  A.牛耕技术始终停留在耦犁技术状态

  B.牛耕和铁铧犁没有得到普及

  C.铁犁牛耕的耕作技术一直占主导地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D.由铁犁牛耕过渡到机械化作业

  11.中医是中国文明的瑰宝,而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2.在下列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中,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

  A.山水花鸟画 B.宗教画 C.风俗画 D.文人画

  13.唐代短篇小说被称为唐传奇,其内容主要描写的阶层和喜爱欣赏的读者分别是

  A.士大夫、文人墨客 B.士大夫、市民阶层

  C.城市平民、士大夫 D.城市商人、城市平民

  14.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成就相对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因为

  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特别智慧

  C.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D.在封建迷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实质是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16.太平天国运被认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它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运动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它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它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17.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①洋务运动兴起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④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8.1885年,广东一些手工丝织业者捣毁新式机器缫丝厂,杀死丝厂工人。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派兵查封各处丝厂,理由是“平民不得私擅购置机器。”这说明

  ①机器生产遭到守旧势力的竭力反对 ②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的歧视

  ③清政府平衡各方利益以求社会稳定 ④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20.《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含义是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C.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1.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一历史主流的准确表述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发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22.中华民国时期,民主制度一再遭到破坏。究其根源主要在于

  A.封建经济的牢固存在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C.全国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D.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3.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留学生纷纷“改装去辫”;辛亥革命中,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从此革除了男子结辫陋习。围绕上述历史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断发易服”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断发易服”生动反映了在革命风潮推动下的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断发易服”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断发易服”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24.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它被视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其突出意义在于

  A.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B.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历史

  C.“人”字形轨的设计是中国人的发明 D.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25.资本主义世界的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A.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三次工业革命最终促使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工业革命而进步

  D.近代中国都没能很好地利用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26.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初步认识中国国情,开始探索中国革命方向的标志是

  A.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初步解决了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

  B.实现国共合作,掀起“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国民大革命

  C.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D.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7.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重大转变,其开端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南昌起义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8.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A.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B.长征初期红军被动挨打

  C.美日激烈争夺在华利益 D.国共十年的分裂对峙

  29.20世纪30年代,中共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策略变化反映了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③中共政治上日趋成熟 ④中共奋斗目标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0.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其军事上的价值突出表现在

  A.杀伤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提高了部队的实战水平

  C.迟滞了日军侵略进程  D.唤起了民众的抗战热情

  31.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此,我国开展了

  A.社会主义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

  C.“大跃进”运动 D.改革经济体制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32.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这一“过渡”的含义是

  A.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 B.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C.由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D.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

  3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34.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④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5.1957—1966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36.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表中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这一现象与什么重大事件相关?

#FormatTableID_0#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运动

  37.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有了很大的提高,下列选项不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核试爆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D.中美关系缓和并建立外交关系

  3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农村改革的侧重点是

  A.改革产品分配旧体制,强调按劳分配 B.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强调自主经营

  C.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强调共同发展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强调非农产业

  3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继续奉行,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表现的是

  A.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奉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策略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0.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扫盲教育的开始实施 B.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C.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下一页更多有关“2017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内容

9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