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高级财务会计》名词解释
时间:
未知2
经济类
1、财务会计:是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2、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3、外币:“外国货币”的简称,是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货币。
4、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以及可用于国际支付的特殊债券、其它外币资产。
5、外币报表折算:是指为满足特定的目的,将一种货币单位表述的会计报表换算成所要求的另一种货币单位所表述的会计报表。
6、外币会计:是以记账本位币核算和监督企业各项外币业务活动的专门会计。
7、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牌价”是指用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价或比率;或以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8、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
9、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的外币。
10、即期汇率:是外汇买卖成交后第二个工作日应交割的外汇汇率。
11、远期汇率:是属于预定的外汇买卖,按事先约定的将在未来一定时日,据以交割的外汇汇率。
12、汇兑损益:指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在折合为记账币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和不同外币兑换发生的收付差额,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13、单一交易观点:指企业将发生的购货或销货业务,以及以后的账款结算均分别视为一笔交易的两个阶段,外币业务按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最终取决于它们结算时日的汇率。
14、两项交易观点:指企业发生的购货或销货业务,以及以后的账款结算视为两笔交易,外币业务按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取决于交易日的汇率。
15、外币记账:指反映外币交易时,在将外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记帐的同时,还要在账簿上用交易的成交货币记账。
17、远期外汇买卖:是指买卖双方先签订合同,规定买卖外汇的数额、汇率、交割时间,到规定的交割日期,卖方交汇,买方付款。
18、汇率安全:是指应该掌握各种国际性汇率,提高汇率的预测水平,加强汇率变动的讯息工作。
19、外币交易套期保值:是指在外币计价结算的商品交易完成时,为避免结算日汇率变动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向银行买进或卖出与货款等额的远期外汇的业务活动。
20、外币约定套期保值:是指在商品购销合同已经签订,商品在合同约定期交货并以外币结算货款的业务中,为避免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向银行买进或卖出远期外汇套期保值的业务活动。
21、远期外汇投机:是以外汇作为商品进行的交易,从买卖远期外汇的买卖差额中获利。
22、外币折算:是指把各种不同的外币金额用单一的同种的货币来重新表示。
23、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在报表折算过程中,对表上不同项目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产生的差额。
24、所得税会计:是指研究处理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25、永久性差异: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26、时间性差异:是指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虽然计算的口径一致,但由于二者的确认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27、当期计列法:也称应付税款法,是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数额,在本期作为应付项目处理,直接计入本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28、跨期所得税分摊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分别确认为负债或资产,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确认为各期的所得税费用。
29、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额对所得税的影响数额,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计入本期损益。
30、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31、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递延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
32、股份制企业:是以股份制形式集资组成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通常称为股份公司。
33、上市公司会计:是对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成果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
34、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指将影响股东、债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等对公司的目前和将来做出理性判断的、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公司经济信息,公布于众。
35、招股说明书:是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股份时,由发起人起草,向社会公众披露公司有关信息的书面报告。
36、上市公告书:是上市公司股票莸准在证券交易所交易后,由公司管理当局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股票上市情况信息的书面报告。
37、资产评估:就是按照特定的目的,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公正的准则,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定标准与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统一的货币单位,对资产的现有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
38、股权界定:即将公司的产权界定后,按一定的标准,折算为公司股权。
39、股票境外发行与上市差异:是指发行人既发行境内社会公众股又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或者境外上市外资股,所用不同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而得出的不完全相同的会计报表数据。
40、差异调节:就是将一种财务报表数据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转换为另一种与计量准则相同的数据。
41、定期报告:上市公司根据有关法规规定时间编制并公布的反映公司业绩的报告称为定期报告。
42、临时报告:上市公司根据有关法规对某些可能给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予以披露的报告称为临时报告。
43、租赁:是资产的所有者将其使用权让渡于另一方以获得租金报酬的一种经济活动形式。
44、经营租赁:是为满足经营使用上的临时或季节性需要而发生的资产租赁。
45、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谢的租赁。
46、直接租赁:是指由出租人承担购买租赁资产所需要全部资金的租赁业务。
47、杠杆租赁:是出租人的租赁资产主要依靠第三者提供资金购买或制造,再将资产出租的租赁业务。
48、转租赁:是指从事租赁单位一方面租入其他企业的资产成为承租人,而另一方面又将租入的资产再转租给他人而成为出租人的租赁业务。
49、售后回租: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自制或外购资产售出后再租赁回来的租赁业务,对此又称“反回租赁”
50、租赁会计:是以租赁业务过程中租赁各方的资产、负债、收益、费用等要素为核算对象,研究租赁活动中资金运动及其增减变化和结果,从而提供与租赁业务有关的会计信息。
51、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
52、开发间接费: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开发现场为开发地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53、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者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或另几个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
54、吸收合并:又称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企业,其中一个企业保留法人资格,其他企业的法人资格随着合并而消失。
55、新设合并:又称“创立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协议合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
56、控股合并: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股份或相互交换股票取得对方股份,达到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的一种合并形式。
57、企业合并会计:是对企业合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的程序和方法。
58、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某一企业购买其他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依此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
59、权益集合法:是指将企业合并视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集合,依此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
60、合并会计报表:是指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母公司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单位会计报表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61、母公司理论:是指站在母公司股东的立场上,将合并会计报表视为母公司本身会计报表反映范围的扩大,是母公司会计报表的扩充。
62、实体理论:是指企业集团是各成员企业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合并会计报表是整个经济联合体的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联合体服务的。
63、所有权理论:是指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的法定控制或实际控制关系,也不强调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在所构成的经济实体中的平等关系,而是强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
64、控制权取得日后合并会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在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各个会计期末编制的,反映整个企业集团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65、个别会计报表:把这种由母公司和子公司分别编制的、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称为“个别会计报表”66、集团内部经济业务事项:是指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
67、集团内部投资事项: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进行的投资业务事项,包括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
68、集团内部交易事项: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进行的存货交易、固定资产交易、无形资产交易、以及内部租赁等。
69、集团内部借贷事项:是指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发生相互借贷资金的业务。
70、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因内部资金调拨、交易事项而产生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项目。
71、合并现金流量表:是综合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在一定期间现金注入量、流出量,以及现金净增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72、通货膨胀: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正常需要而造成的单位币值降低和以货币计量的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73、物价指数:是指某一时期商品或劳动力价格与基期的商品或劳动力价格的比率。
74、会计模式:会计核算一定的计价单位和计价基准,一定会计方法与一定会计程序相互结合的固定程式。
75、名义货币:现时流通中的货币单位虽然不变但其单位货币所含价值量不断改变的货币。
76、等值货币:单位货币不同时期所含价值量相等的货币。
77、计价基准:是指会计对象计价所依据的基础与标准,是影响会计对象计价结果的重要因素。
78、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某项资产时的实际成本。
79、现时成本:是在现时市场价格条件下取得与企业现有的某项相同的资产所需付出的实际成本。
80、变现价值会计:是以名义货币为计价单位和以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变现价值为81、计价基准,通过各会计期间扣除投资因素影响后的期末和期初资产变现价值的变动,确定企业损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82、资产的变现价值:是指企业资产按现时销售价格计价销售后所能获得的收入净额。
83、通货膨胀会计: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为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而产生的,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并提供更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多种会计模式的总称。
84、财务资本:是以货币数量,即与相当的购买力表示的资本。
85、实物资本:是将资本看作是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获得该项能力所拥有的资源或资金。
86、资本维护:是指为保证再生产的持续不断进行,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应在实物上得到恰当的替换,在价值上得到足额的补偿。
87、财务资本维护:是指维护企业资本所拥有的购买力规模。
88、实物资本维护:是指维护企业资本所拥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规模。
89、会计收益:是以财务资本维护为基础所确定的收益,是在从本期收入中回收或维护了企业以货币计量的本期所耗资本的购买力后所确定的收益。
90、经济收益:是以所耗实物资本得到回收为计量基础计算确定的收益。
91、营业收益:是由企业在本期经营过程中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收入和本期成本费用相抵后,使企业资产净额的增加。
92、持有资产收益: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现时价格变动而使企业净资产增加的价值。
93、已实现持产收益:企业持有资产收益在资产售出或耗用后从营业收入中收回,对收回的这部分持产收益。
94、未实现持产收益:对在通货膨胀中形成而尚未售出或耗用的持有资产所形成的收益。
95、货币性项目:是指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条件下,其金额固定不变而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
96、购买力损益:由于持有货币性项目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因通货膨胀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利得。
97、现时成本会计:是以名义货币为计价单位,以资产的现时成本和个别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影响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98、现时成本会计收益:是以企业的现时收入和企业成本费用的现时成本配比确定的收益。
企业清算:是指企业按章程规定解散以及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宣布终止经营后,对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并进行收取债权、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经济活动。
99、普通清算:是指对因经营期满或者其他经营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宜或不能继续经营而自愿或被迫解散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0、非完全解散清算:又称“产权转让清算”,是指对因营业期满或其他原因,由合营一方将其所拥有的产权转让给另一方继续经营的解散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1、完全解散清算:是指对宣告解散并且各方都不再继续经营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2、破产清算:是指对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3、清算组:即清算机构,是企业经营终止后执行清算事务并代表企业行使职权的权力组织。
104、清算损益:是企业清算过程中发生的清算收益同清算损失和清算费用相抵后的余额。
105、企业破产:是指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终止经营的行为。
106、和解:是指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企业延期清偿债务、减免债务数额、进行整顿等问题的解决达成协议。
107、整顿:是指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后,由被申请破产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对被申请破产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扭亏为盈的措施。
108、破产宣告:是人民法院裁定宣布债务人破产,并予以公告的一种法律行为。
2、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3、外币:“外国货币”的简称,是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货币。
4、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以及可用于国际支付的特殊债券、其它外币资产。
5、外币报表折算:是指为满足特定的目的,将一种货币单位表述的会计报表换算成所要求的另一种货币单位所表述的会计报表。
6、外币会计:是以记账本位币核算和监督企业各项外币业务活动的专门会计。
7、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牌价”是指用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价或比率;或以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8、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
9、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的外币。
10、即期汇率:是外汇买卖成交后第二个工作日应交割的外汇汇率。
11、远期汇率:是属于预定的外汇买卖,按事先约定的将在未来一定时日,据以交割的外汇汇率。
12、汇兑损益:指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在折合为记账币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和不同外币兑换发生的收付差额,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13、单一交易观点:指企业将发生的购货或销货业务,以及以后的账款结算均分别视为一笔交易的两个阶段,外币业务按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最终取决于它们结算时日的汇率。
14、两项交易观点:指企业发生的购货或销货业务,以及以后的账款结算视为两笔交易,外币业务按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取决于交易日的汇率。
15、外币记账:指反映外币交易时,在将外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记帐的同时,还要在账簿上用交易的成交货币记账。
17、远期外汇买卖:是指买卖双方先签订合同,规定买卖外汇的数额、汇率、交割时间,到规定的交割日期,卖方交汇,买方付款。
18、汇率安全:是指应该掌握各种国际性汇率,提高汇率的预测水平,加强汇率变动的讯息工作。
19、外币交易套期保值:是指在外币计价结算的商品交易完成时,为避免结算日汇率变动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向银行买进或卖出与货款等额的远期外汇的业务活动。
20、外币约定套期保值:是指在商品购销合同已经签订,商品在合同约定期交货并以外币结算货款的业务中,为避免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向银行买进或卖出远期外汇套期保值的业务活动。
21、远期外汇投机:是以外汇作为商品进行的交易,从买卖远期外汇的买卖差额中获利。
22、外币折算:是指把各种不同的外币金额用单一的同种的货币来重新表示。
23、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在报表折算过程中,对表上不同项目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产生的差额。
24、所得税会计:是指研究处理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25、永久性差异: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26、时间性差异:是指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虽然计算的口径一致,但由于二者的确认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27、当期计列法:也称应付税款法,是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数额,在本期作为应付项目处理,直接计入本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28、跨期所得税分摊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分别确认为负债或资产,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确认为各期的所得税费用。
29、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额对所得税的影响数额,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计入本期损益。
30、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31、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递延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
32、股份制企业:是以股份制形式集资组成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通常称为股份公司。
33、上市公司会计:是对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成果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
34、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指将影响股东、债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等对公司的目前和将来做出理性判断的、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公司经济信息,公布于众。
35、招股说明书:是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股份时,由发起人起草,向社会公众披露公司有关信息的书面报告。
36、上市公告书:是上市公司股票莸准在证券交易所交易后,由公司管理当局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股票上市情况信息的书面报告。
37、资产评估:就是按照特定的目的,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公正的准则,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定标准与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统一的货币单位,对资产的现有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
38、股权界定:即将公司的产权界定后,按一定的标准,折算为公司股权。
39、股票境外发行与上市差异:是指发行人既发行境内社会公众股又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或者境外上市外资股,所用不同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而得出的不完全相同的会计报表数据。
40、差异调节:就是将一种财务报表数据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转换为另一种与计量准则相同的数据。
41、定期报告:上市公司根据有关法规规定时间编制并公布的反映公司业绩的报告称为定期报告。
42、临时报告:上市公司根据有关法规对某些可能给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予以披露的报告称为临时报告。
43、租赁:是资产的所有者将其使用权让渡于另一方以获得租金报酬的一种经济活动形式。
44、经营租赁:是为满足经营使用上的临时或季节性需要而发生的资产租赁。
45、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谢的租赁。
46、直接租赁:是指由出租人承担购买租赁资产所需要全部资金的租赁业务。
47、杠杆租赁:是出租人的租赁资产主要依靠第三者提供资金购买或制造,再将资产出租的租赁业务。
48、转租赁:是指从事租赁单位一方面租入其他企业的资产成为承租人,而另一方面又将租入的资产再转租给他人而成为出租人的租赁业务。
49、售后回租: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自制或外购资产售出后再租赁回来的租赁业务,对此又称“反回租赁”
50、租赁会计:是以租赁业务过程中租赁各方的资产、负债、收益、费用等要素为核算对象,研究租赁活动中资金运动及其增减变化和结果,从而提供与租赁业务有关的会计信息。
51、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
52、开发间接费: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开发现场为开发地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53、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者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或另几个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
54、吸收合并:又称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企业,其中一个企业保留法人资格,其他企业的法人资格随着合并而消失。
55、新设合并:又称“创立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协议合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
56、控股合并: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股份或相互交换股票取得对方股份,达到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的一种合并形式。
57、企业合并会计:是对企业合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的程序和方法。
58、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某一企业购买其他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依此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
59、权益集合法:是指将企业合并视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集合,依此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
60、合并会计报表:是指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母公司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单位会计报表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61、母公司理论:是指站在母公司股东的立场上,将合并会计报表视为母公司本身会计报表反映范围的扩大,是母公司会计报表的扩充。
62、实体理论:是指企业集团是各成员企业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合并会计报表是整个经济联合体的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联合体服务的。
63、所有权理论:是指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的法定控制或实际控制关系,也不强调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在所构成的经济实体中的平等关系,而是强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
64、控制权取得日后合并会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在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各个会计期末编制的,反映整个企业集团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65、个别会计报表:把这种由母公司和子公司分别编制的、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称为“个别会计报表”66、集团内部经济业务事项:是指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
67、集团内部投资事项: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进行的投资业务事项,包括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
68、集团内部交易事项: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进行的存货交易、固定资产交易、无形资产交易、以及内部租赁等。
69、集团内部借贷事项:是指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发生相互借贷资金的业务。
70、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因内部资金调拨、交易事项而产生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项目。
71、合并现金流量表:是综合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在一定期间现金注入量、流出量,以及现金净增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72、通货膨胀: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正常需要而造成的单位币值降低和以货币计量的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73、物价指数:是指某一时期商品或劳动力价格与基期的商品或劳动力价格的比率。
74、会计模式:会计核算一定的计价单位和计价基准,一定会计方法与一定会计程序相互结合的固定程式。
75、名义货币:现时流通中的货币单位虽然不变但其单位货币所含价值量不断改变的货币。
76、等值货币:单位货币不同时期所含价值量相等的货币。
77、计价基准:是指会计对象计价所依据的基础与标准,是影响会计对象计价结果的重要因素。
78、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某项资产时的实际成本。
79、现时成本:是在现时市场价格条件下取得与企业现有的某项相同的资产所需付出的实际成本。
80、变现价值会计:是以名义货币为计价单位和以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变现价值为81、计价基准,通过各会计期间扣除投资因素影响后的期末和期初资产变现价值的变动,确定企业损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82、资产的变现价值:是指企业资产按现时销售价格计价销售后所能获得的收入净额。
83、通货膨胀会计: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为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而产生的,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并提供更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多种会计模式的总称。
84、财务资本:是以货币数量,即与相当的购买力表示的资本。
85、实物资本:是将资本看作是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获得该项能力所拥有的资源或资金。
86、资本维护:是指为保证再生产的持续不断进行,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应在实物上得到恰当的替换,在价值上得到足额的补偿。
87、财务资本维护:是指维护企业资本所拥有的购买力规模。
88、实物资本维护:是指维护企业资本所拥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规模。
89、会计收益:是以财务资本维护为基础所确定的收益,是在从本期收入中回收或维护了企业以货币计量的本期所耗资本的购买力后所确定的收益。
90、经济收益:是以所耗实物资本得到回收为计量基础计算确定的收益。
91、营业收益:是由企业在本期经营过程中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收入和本期成本费用相抵后,使企业资产净额的增加。
92、持有资产收益: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现时价格变动而使企业净资产增加的价值。
93、已实现持产收益:企业持有资产收益在资产售出或耗用后从营业收入中收回,对收回的这部分持产收益。
94、未实现持产收益:对在通货膨胀中形成而尚未售出或耗用的持有资产所形成的收益。
95、货币性项目:是指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条件下,其金额固定不变而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
96、购买力损益:由于持有货币性项目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因通货膨胀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利得。
97、现时成本会计:是以名义货币为计价单位,以资产的现时成本和个别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影响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98、现时成本会计收益:是以企业的现时收入和企业成本费用的现时成本配比确定的收益。
企业清算:是指企业按章程规定解散以及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宣布终止经营后,对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并进行收取债权、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经济活动。
99、普通清算:是指对因经营期满或者其他经营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宜或不能继续经营而自愿或被迫解散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0、非完全解散清算:又称“产权转让清算”,是指对因营业期满或其他原因,由合营一方将其所拥有的产权转让给另一方继续经营的解散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1、完全解散清算:是指对宣告解散并且各方都不再继续经营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2、破产清算:是指对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103、清算组:即清算机构,是企业经营终止后执行清算事务并代表企业行使职权的权力组织。
104、清算损益:是企业清算过程中发生的清算收益同清算损失和清算费用相抵后的余额。
105、企业破产:是指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终止经营的行为。
106、和解:是指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企业延期清偿债务、减免债务数额、进行整顿等问题的解决达成协议。
107、整顿:是指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后,由被申请破产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对被申请破产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扭亏为盈的措施。
108、破产宣告:是人民法院裁定宣布债务人破产,并予以公告的一种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