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所见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所见》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所见》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上。

  或

  牧童骑着黄牛,一边缓缓前行,一边无拘无束地人声歌唱,声音仿佛把整个树林都振动了。忽然歌声停了下来,只见牧童屏任呼吸站住了。原来他是想捕捉树上正在呜叫的蝉儿,生怕自己的歌声把它惊跑了。

  《所见》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分析

  袁枚为人洒脱旷达,喜欢山水园林风光。或许在一次郊游中,他偶然见到一个农村放牛的孩子捕捉树上鸣蝉的情景,随手写下这首明白如话而又趣味十足的《所见》。诗中没有一个疑难字眼,也不用一个典故,纯用白描勾勒的笔法,活脱脱刻画了一个可爱的放牛娃形象,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也会会心一笑。“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贫苦的孩子,小小年纪不能进学堂读书,而要骑着黄牛出来放牧,但他勤劳、能干,无忧无虑,一边放着牛,一边大声唱着当地的山歌,歌声嘹亮,回荡在茂密山林之中。一个“振”字,既反映了小牧童内心的快乐、歌声的高亢,也显示了山林的宁静。这两句还属于铺垫,最有趣味的是后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最精彩的一瞬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小细节!小牧童在牛背上唱着歌,蝉在树上叫着,交相呼应,似乎比赛谁嗓门高。蝉吸引了小牧童,他灵机一动,不如干脆把这只蝉抓住。于是,突然问跳下牛背,闭起嘴巴,悄无声息地立在树下,等待时机去伸手一抓——诗人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蝉是否抓住,后面的情节留给读者补充了。正是这个“闭口立”的小细节,把这个小牧童的神态到内心活动、他的调皮、机灵,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写作时不必追求华丽的词藻,而要学会观察,发现生动的细节,写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所见》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猜你感兴趣:

1.经典古诗的英文翻译赏析

2.诗经载芟原文翻译及鉴赏

3.落花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4.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5.诗经棫朴原文翻译及鉴赏

9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