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月亮上的足迹》课文教案及反思

时间: 焯杰2 基础知识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月亮上的足迹这篇初中语文课文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教案及反思,供老师教学参考。

  《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969年7月22日0点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唤醒了飞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舱中的两名宇航员,命令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登月舱发动机启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点35分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登月归来不久,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月亮上的足迹》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培养速读课文、准确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方法;
  3、感受科技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培养速读课文、准确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速读课文和叙事方法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和解读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晚自习后,同学们走在回家或回宿舍的路上,抬头仰望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漆黑一片、星星、星宿或星座、月亮)说道月亮啊,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月始终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同学们能吟诵几句有关月的诗句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等)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与月有关,同学们知道吗?(“嫦娥奔月”的故事: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在今天这个向往已经变成现实,现在就让我们在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人类梦想实现的一刻。
  (二)作者介绍
  朱长超,1944年生,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等。(了解,不用记笔记)
  (三)初步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1、字词: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可望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近。
  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áng)首挺立:形容高高地直立着,很庄重、很威严的样子。(仰着头笔直的立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征程:征途
  溅(jiàn)落:重物从高空落入江河湖海中,特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按预定计划落入海洋。
  海域:指海洋的一定范围(包括水上和水下)
  探险: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考察(自然界情况)。
  夏:(xià)厦门;(shà)大厦
  畅(chàng)谈:尽情的谈。
  飞跃:比喻突飞猛进。
  2、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时、地、人、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主要从1和2自然段去总结
  明确: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于1969年7月16日从(美国佛洛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出发去拜访月球。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时间的生动性。)
  (四)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与下列问题相关的句子或段落,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填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火箭升空——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进入预定轨道绕月飞行——进入登月轨道 奔向月球——飞过月地中间点——飞过月地引力中和点——登月舱离开飞船——登月舱降落月球——人类初踏月球)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明确:第12段①检查登月器着陆情况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③树立登月纪念碑④
  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激光仪和月震仪几个科学探测仪器⑤插美国星条旗⑥与总统通话。
  (五)深入感知
  1、文中列举了很多数据,有时间的、有距离的、有速度的,想一想这些数据有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数据体现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也体现了纪实报道的特点;文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更准确、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学生找出有关段落齐读,并抓住“一小步”与“巨大的飞跃”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了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六)课外拓展
  中国的神五、神六,也是航天史上灿烂的一笔。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看完这篇文章

7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