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

时间: 世芳2 言语理解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主题筛选快解片段阅读

  主题即是材料的话题,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论述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在记叙文中主题一般指的是记叙的对象或者是抽象的道理;在议论文中主题一般指议论的话题;说明文中主题一般指说明对象。如下面的例子。

  【例1】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频率和人际交往的复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们面临的突发事件和信息爆炸情况越来越多,这很容易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适应感和挫折感,从而产生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自我封闭是相对突出的,并且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的交往障碍之一。

  在这段材料中由现代生活节奏给人民带来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为前提,引出本段材料的议论对象“自我封闭”,所以本段材料的主题即是自我封闭。

  知道了什么是主题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确定主题,一般根据材料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确定主题。

  (1)高频词汇法

  一般来讲材料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往往就是材料的主题。

  【例2】心态,即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一个幸运儿,如果心态不正常,可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命运坎坷的人,如果心态好,照样可以笑口常开。评价自己,也要有良好的心态。如果把自己看得过重,那就可能拒绝批评,陷入孤立;如果用一颗谨慎、敬畏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事,许多事情也许会迎刃而解。

  这段话提示我们要:

  A.笑口常开 B.谨慎从事 C.摆好心态 D.善待自己

  【解析】答案:C。材料中多次出现“心态”一词,依据材料内容可以判定“心态”即为材料的主题词,包含主题词的选项只有C选项。

  (2)关键语句法

  有时候在材料中没有高频词汇,此时可以关注材料的关键句子。通常材料关键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是材料的主题。一般能够对材料起到总领作用或者是总结作用的句子即是材料的关键句,而这样的句子通常是材料的首句或者是尾句。所以可以通过关注材料首尾句的主语或者是宾语来确定主题。

  【例3】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初期的麻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在此前后,新疆罗布淖尔、甘肃居延、陕西扶风、敦煌马圈湾、天水放马滩等地也都有西汉麻纸的发现。这些发现确凿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已发明了造纸术。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出土纸张的数量和年代表明,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C.我国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D.我国目前在多处发现的纸张均为西汉时期制造的

  【解析】答案:B。根据“这些发现确凿表明”可知尾句为对全文的总结句,即是本段材料的关键句。而尾句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造纸术”。所以这段材料表述的主题就是造纸术,可以确定答案为B。

  (3)归纳法

  当给定材料属于并列结构的时候,可以根据归纳并列成分的共同属性来确定主题,即每一个并列成分都体现出来的共同的话题。

  【例4】有关专家指出,物价涨幅过高不好,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物价水平过低,甚至出现负增长也不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进而影响社会就业和人们的收入。

  对专家的主张,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物价不应上涨,否则会影响人们生活

  B.物价应该上涨,因为有利于企业增效

  C.物价的涨落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D.物价的涨落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决定

  【解析】答案:C。材料是并列结构,第一部分强调物价过高的负面作用,第二部分强调了物价过低的负面作用,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物价不合理带来的负面作用。所以材料想表述的主题是物价应该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C。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大家就可以快速的确定材料的主题,从而根据主题确定正确选项。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广大考生能多加练习,熟练掌握解题方法。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选成语从六角度入手

  一、从语义重复角度判断

  考生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成语和语句中其他词语的语义重复,因为成语本身就蕴含着相当精炼的含义,若不将成语与句子语义进行比照,很有可能造成重复。

  常见需注意的三种成语语义重复现象:

  1.句子中已出现了比喻性成分,再使用带比喻词的比喻性成语则造成语义重复。常见的带比喻词的比喻性成语有:如坐针毡、如堕烟海、易如反掌、口若悬河、势如破竹。

  2.某些成语本身暗含“令人”、“让人”的意思,句中若出现这两个词语,再使用带有这些含义的成语则会造成语义重复,如:贻笑大方、动人心魄。

  3.成语中的某个语素已包含句中某方面意思造成语义重复。

  上述三种情形以第三种最为常见,考生需重点掌握。

  【例题1】我在读到这些段落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马悦然的形象,他喝着威士忌,________地讲述自己那些________的故事,讲到关键处常常戛然而止,举起空酒杯,用四川话说道:“没得酒得。”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津津有味 不知所云 B.津津乐道跌宕起伏

  C.兴致勃勃 引人入胜 D.娓娓而谈老生常谈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C。“津津乐道”中的“道”与“娓娓而谈”中的“谈”都含有说话的意思,如填入句中则与后面的“讲述”构成语义重复,故排除 B、D。第二空中,与后文的“关键处”相对应,表示故事吸引人的“引人入胜”更符合句意。“不知所云”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这样的故事一般不存在“关键处”。

  二、从适用对象角度判断

  部分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例题2】中国的节日历来与文学表现密切相关,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节的诗句________,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数不胜数 B.汗牛充栋 C.罄竹难书 D.不一而足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A。选项中四个成语都有“多”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汗牛充栋”意为藏书很多;“罄竹难书”意为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这两个成语都不能形容“赞美元宵节的诗句”,排除B、C。“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词义与句意相符,但“不一而足”一般用于句尾,故不如“数不胜数”贴切。

  三、从语法角度判断

  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四类。动词性成语(如苟延残喘、喜新厌旧),数量最多;形容词性成语(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都可以做定、谓、主、状等。名词性成语(如繁文缛节、缓兵之计),可以做主、定、宾。副词性成语(如设身处地、不约而同),较少,只做状语。

  【例题3】同为收藏,目的和动机却________,大多数人以短期的赢利为目的,将收藏视为一本万利的投资;另一种人源于个人爱好,作为精神的收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壤之别 B.泾渭分明 C.截然不同 D.南辕北辙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抓住“言语的尾巴”

  一、词语含义匹配法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中,尤其是逻辑填空题,要注意重点分析词语的意义,包括词语本身的意义,语境意义以及搭配意义。

  例题1:在当前的涨价风潮中,有的商品确系成本增加而导致的终端消费价格上涨,但是也有不少商品属于无须涨价之列,只不过看到其他产品涨价,便想搭上涨价的顺风车,为自己__私利。这种跟风涨价的势头,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牟取 遏制 B. 谋取 遏制 C. 牟取 遏止 D. 谋取 遏止

  中公解析:浏览题干,看到第一空,“为自己__私利”,根据这句话的感情色彩应该选用一个贬义词,所以第一个空应填“牟取”。再看到第二空,“遏制”指制止并加以控制。“遏止”指用力阻止根据词语本身的意义,“遏制”更合适,而且“遏制势头”是固定搭配。故答案为A。

  二、选项排除法

  排除法关键在于分析选项,由选项本身的正误来确定正确答案。此方法可以在分析题干后仍得不出相应结论的情况下运用。

  1、利用常识排除 。

  2、排除表述太绝对或以偏概全的选项 。

  3、排除无中生有的选项。

  4、排除混淆概念的选项:在细节判断题中,选项会常出现混淆时间、混淆数量,混淆范围、混淆逻辑关系等表述。

  5、慎重选择推论过度选项:在言语理解的选项当中,许多选项都是从文段当中做出的推论,常见的有,“所以我们不得不”,“因此我们必须”,“我们要”,“人们应该”这样一些说法很明显就是从材料当中得出的一个推论,是来迷惑考生的,这种推论往往是基于考生习惯的一种思维,但他不一定是作者的一个思路,所以选项中凡是推论都要慎重分析。

  6、根据感情色彩来排除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态度。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鄙视、贬斥、憎恶等感情用贬义词,客观表述的要用中性词。

  7、注意答案的高度和深度

  一般情况下,正确答案不是对某种现象或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针对这种现状应采取的态度或措施。

  例题2:规矩是人定的,但潜规则是谁定的,恐怕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按潜规则来,办点事就是难上加难,屡屡碰壁之后,人们才会变得“懂事”。潜规则就像一个漩涡,一旦陷入其中,往往身不由己。但如果人们没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都不愿率先打破潜规则,而甘愿被它所左右,那社会的进步将是艰难而缓慢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形成打破潜规则的共识,让正常的规则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只有打破潜规则,正常的规则才能起作用

  B.潜规则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C.潜规则危害大

  D.正常的规则在社会无法运行

  中公解析:做主旨推断题时要区别于文段概括题,注意选项陈述的高度,B、C、D三个选项都是对现状的某种描述,只有A提出了针对这种现状应采取的措施。故答案为A。

  三、关键句法

  关键句是指文段中存在的、能够概括其内容或者对理解文段有重大作用的句子。该句子可以是文段的首、尾句,也可以在文段中间。

  1、观察首尾句

  如果题干材料为总—分形式或题干主旨句在首句,考生可以运用首句分析法来应对。尾句一般有提示下文或总结全段意思的作用。

  2、段中句

  一般适用于意图推断题,关键句在段中。在这种情况下,句子中有“但”、“然而”等转折词或者“关键是”、“实际上”等提示词的句子往往是考生要关注的重点句。

  言语理解与表达这部分题目中,选词填空选项之间词语设置得很巧妙,模棱两可,让考生越发难以抉择。片段阅读的文段阅读量较大,选项也有一定的迷惑性,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基于这些特征,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大家熟练掌握方法与技巧,认真细致审题。方法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实用。


9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