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考行测之片段阅读特殊提问的处理方法
例1、文化是一个有机综合体,法是其中的一部分。即特殊的规范部分,任何国家的法都不是凭空产生,它都必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即文化的其他因素在整体上,是法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因此,我们用“决定”一次来表达文化中其他因素之综合与法的关系,这正如马克思曾推出的:“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这段文字意图说明:
A.法对文化的作用
B.法是一定社会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
C.文化中其他因素之综合与法的关系
D.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解析】本题的设问方式是“意图说明”,但是我们发现,四个选项的内容全部都是“基于原文”的,并没有做引申。那么,这道题我们其实应该按照基于原文的主旨概括题来做。
如果是主旨概括题,那么就基于原文来寻找重点。这道题的重点就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之后:“我们用‘决定’一次来表达文化中其他因素之综合与法的关系”。这句重点句后出现的“这正如…”是一个例子,属于辅证里的举例子,不予考虑。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
例2对于假的东西,只是堵,不讲明必须堵的道理,也会有副作用,例如对于假钞,如果只是没收,不指明他的危害,人们反而会产生疑惑甚至不满,对于假道理,除了触犯法律的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依法取缔禁止外,其他的必须揭露批判它假在哪里,危害在哪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讲道理要以理服人
B.假道理的危害
C.道理也要打假
D.对于假的东西,只是堵,不讲明必须堵的道理,也会有副作用。
老师,我选择的是A,我认为D答案是主旨题的答案。我认为意图题的答案应该是基于原文但又不是原文中的句子,为什么这道意图题的答案就是原文的句子呢?
【解析】D 解析:文段为总分关系,第一句“对于假的的东西,只是堵,不讲明必须堵的道理,也会有副作用”是提出观点,后面两个“对于”引出的都是具体的例子。所以文意不管是引申还是不引申都不能停留在例子上,而ABC三个选项提到了具体的“道理”,因此均不正确。
例3《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 ,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现实, 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联系看的。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王气”,更是跟“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气的概念演变
B.解释《左传》中的“一鼓作气”
C.气是积极战斗的
D.“一鼓作气”与“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解析】与例1类似,此题虽然设问是“意在说明”,但实际上四个选项都是基于原文内容的,所以按照主旨概括题来完成。
文段中首先说《左传》中对“气”的解释,接着有讲了“气”在“后来”和“现在”的含义。整个语段是一个承接关系,所以强调时序性,也就是强调“气”这一概念的演变。
综上所述,对于设问是“意在表明/说明”或者“意图表明/说明”,这种提问方式考生需特别仔细。对于大多数题目,设问方式里面出现“意”字,归为言外之意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如果四个选项都是言内之意的话,那么就应该按照言内之意来选择。有时还会遇到更特殊的情况:四个选项中有言内之意也有言外之意,但是言外之意是错误的,这时还是应该选择表达正确的言内之意。
我们虽然没有必要因为这种特殊的题目而否定掉之前的学习的规律,但这也提醒了各位考生,做意图推断题的时候,不能说只要言内的就不选,只要言外的不管对不对都选,尤其要注意这种“意在表明”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