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公考申论范文参考
2017年浙江公考申论范文参考(一)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叙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历经上下求索、千辛万苦,中华民族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着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跨越。国际 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中国崛起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 梦想,就要梦想成真。正如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 个目标。”
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镌刻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
2017年浙江公考申论范文参考(二)
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改善供给、扩大需求、解决供需错配问题的根本举措。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内因看主要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即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有效供给不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和新经济增长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而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基础。因此,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现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
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化解过剩产能。近些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大力支持,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不够快,特别是还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不仅抑制产业自身的发展升级,还占用大量资源,导致新兴产业和新供给的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化解过剩产能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针对产能过剩现状,一方面应通过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供给质量,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应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推进产业整合,节约成本及资源,使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到优势产业和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一般而言,产业升级包括产业间升级,即不同产业的替代过程;也包括产业内升级,即同一产业的进步过程。二者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实践证明,正是一大批引领性、颠覆性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的涌现,有力推动了新经济成长和传统产业升级。而且产业形态越高端,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越复杂,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以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因此,党的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创业创新的潜能,引领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科学技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我国产业升级必须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高起点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应围绕这些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三高”(产品档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特点和长远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通过这些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我国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7年浙江公考申论范文参考(三)
新常态,经济发展质的跃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人开始担忧我国能否如期实现现代化目标。出现这种不必要的担忧,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也没有搞清楚新常态和现代化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实现现代化所必经的发展阶段。它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经济发展质的跃升。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不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相冲突相矛盾,反而恰恰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必然要求。甚至可以说,不经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淬火和洗礼,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保障如期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短期看确实速度慢下来了,好像会拖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但是,实现现代化不是“短跑”而是“长跑”.就长期而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产业低端、创新不足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严峻挑战,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即使短期速度可以搞上去,长期也会掉下来。而中高速增长则是更加适合我国目前条件、可以保障我国如期实现现代化的合理增速。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67.67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基数上,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因此,现在的中高速增长实现的增量就相当于以往高速增长的增量。按照中高速增长实现的增量推算,我国到2020年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完全可以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产业迈向中高端奠定实现现代化的强大产业基础。应当认识到,仅仅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等数量指标,还不能说是实现了现代化。只有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来,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脱离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国民经济大而不强、没有竞争力,经济增长也难以持续。产业迈向中高端,才能有力地支撑中高速增长、推进现代化进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且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衰减;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增长强劲、发展空间巨大,但整体规模还比较小,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不够强劲。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左右迅速提高到8%左右,拉动GDP增长约1.4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15%,这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将继续保持在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可以预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将加速形成,拉动GDP增长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会更有把握。
创新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核心动力支撑。实现现代化,必须发挥好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不足。我国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而取得的快速技术进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更好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没有技术的突破和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难以实现。必须依靠创新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看过“2017年浙江公考申论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