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海南公考申论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海南公考申论范文(一)

  关于读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人说,这是一种读书的“功利”思想,但这种“功利”思想激励着无数的学子悬梁刺股,也成就了国家无数的人才。

  与之相对,近年来又泛滥起来另一种“功利”的说法,那就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看来,今天的书中早已不再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有的农村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认得几个字就算了,读大学有什么用?挣的钱还不如打工的。甚至有党员干部也抱怨:想当初自己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好不容易考上公务员,如今的收入比班里其他同学差远了。

  一切的喧嚣和苦恼,都围绕着读书的“功利”。作为基层公务员,我们不免也会偶尔想起这个“功利”的话题:读书有用吗?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这个命题的答案也是多元的,不妨从多重维度去理解。

  读书当然可以是不功利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很容易达成这种共识。特别是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读书本应该只是作为扩大自身知识面、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陶冶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一种途径,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将读书打上功利的烙印,将读书作为“进身之阶”,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一件无趣而且低俗的事情,我们的阅读范围很有可能就只会囿于官场小说、厚黑学之类的低级层次,没了点党员干部应有的修养,枉费了读书。

  然而,读书也可以是“功利”的——这里所说的“功利”,指的是要会读书,要有方向地去读书、读好书。学会读书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业务工作,都是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应该成为我们读书的指向和动力。通过读书,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开阔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话,值得提倡。

  还有一种读书的“功利”叫做提升修养。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通过学习,可以远离低级趣味,提升道德境界,获得高尚情操。读书的“功利”就在于要多去读那些提升自身品位、给人启发的书。而不是像少数领导干部那样,沉迷于风水方术、炒股秘笈,或者是官场要诀这类庸俗的书籍。

  其实,人生何处没有“书”?人生本身就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作为党员干部,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总能发现可以学习的“书”,活到老,学到老。如果非要赋予读书以某种“功利”的话,我们读书最大的“功利”,或许可以归结为:读书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有意义的存在。

  2017年海南公考申论范文(二)

  优化资源配置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

  “资源”是社会和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机会等生产和生活资料,资源的配置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完成。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学区房”房价飙升扰乱房地产市场;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暴力伤医等医疗纠纷事故多发;由于就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产生了学无所用和就业选择的极端化……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资源分配在各领域、各人群间出现了不均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了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当务之急。

  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由于教育、医疗、就业机会等资源在某些城市的过度集中,导致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或者投机资金的注入,这就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以目前最受关注的房价为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强大的人口支撑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发展预期驱动下,房价一路攀升,已严重脱离了其应有的价值。失去理性的房价一方面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经济发展失衡的状况难以改变。所以,保障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是重中之重。

  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运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阶层不断分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而当前我国救助资金投入总量以及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都还比较低,对于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存在漏洞。弱势群体在贫困和生活重压之下,在心理上会有急躁和不安分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康,社会弱势群体和失意人群亟须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受到更多关注。

  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国人才的良性发展。年薪15万的人,面对月薪几千元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群体竟然自愧不如;还有高学历者愿意放弃月薪4000元的工作去做一名月薪2000元的环卫工人,仅仅因为环卫工人在“体制内”。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体制内”代表着稳定、福利、社会保障,对于趋于求稳的中国人来说,“体制内”就是就业选择的追求。然而,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国家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和活力,而不是安逸和稳定,只有引导人才进入到市场经济主体上来,通过就业或创业得到更多的财富,才能实现人才的真正价值。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群体不应该无条件占有过多的社会资源,迫切需要加大对非公务员群体的资源倾斜力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资源配置是一个重要命题。相信通过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支持推动作用,资源配置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保障经济社会不断地向上向好发展。

  2017年海南公考申论范文(三)

  未雨绸缪方能安全生产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海恩法则”传递的是一种安全管理模式,即发现并控制安全危险征兆,通俗点讲,就是未雨绸缪。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许多公共管理者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面对S市的“胡萝卜火灾”这样的重大事故,恐怕有太多的责任人要为此承担责任。正所谓安全生产,得之于严,失之于宽,只有未雨绸缪方能筑牢安全生产之堤。

  安全之于生产重于泰山,这是毋庸置疑的铁律。但是从各重大安全事故的事后查处结果来看,几乎所有发生事故的企业,背后都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安全隐患。“谁会想到胡萝卜也有危险”的安全意识的缺失不仅存在于工人,更存在于企业管理者以及政府监管者的安全生产管理。从最近发生的昆山粉尘爆炸事故可以看出,企业生产安全隐患绝非仅此一地。这样的企业养痈遗患多年,相关管理部门走形式、走过场的安全监管失责显而易见,也为所有忽视安全生产、单纯追求GDP的地方敲响了警钟。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式的安全管理思想已成为当下众多事故的事后处理途径。但在安全生产的问题上,我们的事后补救,是以“亡羊”为惨重代价的。这种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是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发生惨烈事故后,通过总结教训,进行安全管理。对于安全生产,还是有重要作用的。而对于职业病隐患等其他隐性安全事故的防范,作用则微乎其微,因为职业病一旦出现,对于病患造成的伤害是无法补救的,因此仅仅“亡羊补牢”还远远不够。

  未雨绸缪的意义则远超“亡羊补牢”,它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是以最大的努力来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控制安全危险征兆。未雨绸缪之于安全生产,就似安全带之于司机,意义重大。在企业生产一线,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尤其对于高危企业,稍有松懈,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著名的“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黑龙江中储粮大火、中石油大连分公司油罐爆炸、吉林德惠特大火灾事故、煤矿事故以及尘肺病等职业病的不断出现,都反复告诉我们,目前有必要将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上来。这是堵塞安全生产“致命漏洞”、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遏制安全事故的根本之策。

  一再强调,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丝毫放松不得。安全生产,关系到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稳定大局。无论是“海恩法则”还是“墨菲定律”都告诫我们,未雨绸缪的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只要存在不安全因素,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及时解决问题,不迅速消除隐患,就会酿成事故。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已有的危险,还要主动地去识别新的危险,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与事中管理相结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看过“2017年海南公考申论范文”

9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