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
2017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背景链接
自2016年3月部署“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以来,至10月底,湖南共受理“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线索举报8761件,立案调查4405件,已处理5566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40人,移送司法机关394人,追缴违规资金2.74亿元,已清退群众资金5734.52万元。
原因分析
“雁过拔毛”式腐败,主要表现为截留私分、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涉农、民生、扶贫等财政专项资金,以及在办理群众事务中滥用职权、吃拿卡要、欺压群众等问题。如果任由这类腐败问题发展下去,就会像一面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势必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割裂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无疑,“雁过拔毛”式腐败之所以滋生、疯狂存在诸多客观因素。
一是基层干部位低权大,一位基层干部可能身兼数职,以致于“权力任性”。
二是惠民资金的发放不在“阳光”下展开,甚至“监守自盗”,使得群众应得的实惠得不到、得不全。
三是监管不易,在黑白之间的灰色空间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想去反腐缺少线索难以查觉。四是惩戒不足。很明显,凡事都是积少成多,如果都去拔毛,则美丽的大雁就会变成脱毛的火鸡,如何了得。
对策措施
要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雁过拔毛”式腐败,给干部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公仆”,应该从公开、监管、问责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畅通信息公开渠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各级各部门要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惠民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对惠民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要做到“政策公开、数额公开、对象公开、结果公开”的“四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惠民资金使用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二,要加大监管力度。要充分发挥当地纪委的职能作用,畅通群众举报诉求渠道,认真排查,主动出击,发现问题果断查处。只有发挥基层纪检监察部门“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常态化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蓝天下群“雁”展翅欢歌的大好局面。
第三,要强化问责力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执纪监督,加大对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基层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擅自动用惠民专项资金,对惠民各项资金管理使用中挪用、隐瞒、截留的,决不放过,坚决查处,严格问责,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2017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有多家媒体报道,上海、湖南两地6家大型医院医生收受药品回扣占药价比例高达30%至40%,部分药品中标价高出市场价数倍,医生倾向于开回扣比例高、金额大的药品。
医生开药收回扣,不是新鲜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存在。2006年新华社就播发了《一份令人震惊的药品回扣清单》等系列报道,引起卫生部门高度重视。然而多年过去了,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推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出台政策降低药价,然而药品回扣问题依然难绝,俨然成了一个顽疾。
原因分析
药费占医疗费用比例过高。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国医疗总费用中,门诊药费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药费在医疗费用中的占比。一些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格局没有打破。政府投入少,一些医院想创收就只能实行药品加成,默许医生开大处方。
追责制度执行不到位。国家卫计委曾发出相关禁令,提出“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由于缺乏足够的执行力,禁令在一些地方成了“稻草人”。
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与其薪酬待遇不相匹配。一些医生通过“超级大处方”来追求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或者违规收受病患红包。这些行为又导致人们将整个医生群体“妖魔化”。而当前药价虚高和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在于药品回扣问题迟迟未解决,这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和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尚未理顺紧密相关。
启示与对策
一要实施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调整利益驱动机制,破除以药养医,建设符合国情的国家药物政策体系,理顺药品价格,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供应充分。
二要深化药品供应领域改革,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国家药物政策体系。
三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保障医务人员收入要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2017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在河南省汝州市某重点工程开发过程中,经文物部门勘探和发掘,在规划的文化广场中心地带,发现百余座汉墓。但在考古发掘期间,13座汉墓被挖开,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就在等待规划设计保护方案时,近日施工队还将考古发掘后的所有墓葬坑夷为平地,继续施工作业。汝州宣传部表示,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实施破坏行为的涉事公司进行40万元的行政处罚。
综合分析
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闻名世界,而出土的各类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应该说,上至中央,下到民间,社会各界大都对文物保护有着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但从河南汝州千年汉墓遭遇破坏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环顾当下,从地方发展来看,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尤其是,当一地经济增速放慢,相对于投资、考核等“硬杠杠”,文化保护难免沦为“软约束的橡皮筋”。社会观念层面,相对于权势、财富等“硬通货”,文化很难真正“自尊”“自信”,还常以“穷酸相”示人。即便从个人角度看,在房价、教育、医疗等生活压力之下,谈论“诗和远方”的文化追求,多少有点“小众色彩”和“小资味道”。
一边是文物保护,一边是商业开发——在某些地方,这两种诉求俨然势如水火。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力下,对于文物的保护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很多时候,不折不扣地执行文保政策,甚至会被一些人视作“拖累城市建设”。商业开发强势,文物保护弱势,是当下一些地方不争的事实。所谓传承历史、敬畏传统,在现实的利益盘算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启示与对策
认识到文物的价值,更要捍卫文物的价值。以最大的诚意保护文物,需要完善、有力的执法体系为之兜底,关键是改变基层文保部门一贯以来的弱势状况。比如,从财政拨款、管理归口等方面着手重新梳理,尽可能强化其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和底气;优化现有的文物行政执法方式,探索建立直接参与的专业执法队伍,确保文物执法权能够更为集中、有效。一言以蔽之,要用健全的制度遏制屡禁不绝的破坏冲动,创造文物保护的新局面。
建立惩罚和激励机制,那些保护文物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须获得公允评价和公平对待。如此,才能真正让文物保护工作有神圣感、获得感,才能真正守护住历史文化。
看过“2017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