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经典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经典范文(一)

  关于读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人说,这是一种读书的“功利”思想,但这种“功利”思想激励着无数的学子悬梁刺股,也成就了国家无数的人才。

  与之相对,近年来又泛滥起来另一种“功利”的说法,那就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看来,今天的书中早已不再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有的农村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认得几个字就算了,读大学有什么用?挣的钱还不如打工的。甚至有党员干部也抱怨:想当初自己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好不容易考上公务员,如今的收入比班里其他同学差远了。

  一切的喧嚣和苦恼,都围绕着读书的“功利”。作为基层公务员,我们不免也会偶尔想起这个“功利”的话题:读书有用吗?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这个命题的答案也是多元的,不妨从多重维度去理解。

  读书当然可以是不功利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很容易达成这种共识。特别是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读书本应该只是作为扩大自身知识面、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陶冶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一种途径,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将读书打上功利的烙印,将读书作为“进身之阶”,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一件无趣而且低俗的事情,我们的阅读范围很有可能就只会囿于官场小说、厚黑学之类的低级层次,没了点党员干部应有的修养,枉费了读书。

  然而,读书也可以是“功利”的——这里所说的“功利”,指的是要会读书,要有方向地去读书、读好书。学会读书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业务工作,都是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应该成为我们读书的指向和动力。通过读书,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开阔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话,值得提倡。

  还有一种读书的“功利”叫做提升修养。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通过学习,可以远离低级趣味,提升道德境界,获得高尚情操。读书的“功利”就在于要多去读那些提升自身品位、给人启发的书。而不是像少数领导干部那样,沉迷于风水方术、炒股秘笈,或者是官场要诀这类庸俗的书籍。

  其实,人生何处没有“书”?人生本身就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作为党员干部,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总能发现可以学习的“书”,活到老,学到老。如果非要赋予读书以某种“功利”的话,我们读书最大的“功利”,或许可以归结为:读书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有意义的存在。

  2017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经典范文(二)

  建设新农村 弘扬乡土文化

  2016年8月28日,在徐玉玉被骗猝死后的第十天,六名嫌犯全部归案。据公安部介绍,6名犯罪嫌疑人中,有5名来自福建。5名福建人,有3名来自安溪县,另有两人,来自永春县,两县相邻。福建省安溪县,这个之前被媒体成为“诈骗之乡”的小县城,再一次陷入舆论漩涡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村名以骗不到钱为耻,被抓不丢人的思想作祟,所以,要根除这一乱象,简单的惩治手段是不够的,要从思想上着手,弘扬优秀的乡土文化。

  孟子提出了“四端”的思想,在其看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此“四端”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而在当下社会,很多人都混淆了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这种混淆往往比失去更可怕,因为它的危害更大,徐玉玉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我们不能每次都要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才得以惊醒,所以,正视乡村的现状,改变乡村风气,弘扬乡村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乡土文化的利用与传承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氛围。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和过度商业化操作,乡土文化多样性存在和原生性受到极大的威胁,加上中国城镇化建设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生存方式的改变,无疑消解了乡土文化生存的土壤,导致当前农村文化大多数存在文化的衰落和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频发的局面。因此,才会出现扎堆诈骗,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过程,必须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乡土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乡土文化的发展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文化强县”战略的推进,因文化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渐被很多乡村接受,一方面村落可以整理出自己的文化,追根溯源,另一方面,村民可以利用乡土文化吸引外地游客,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防止陷入贫困,走向极端。

  挖掘乡土文化,帮助村民找寻遗失的文明,让他们不仅可以在道德水平上有所提升,也可以在经济上摆脱“诈骗发家”的枷锁,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所探寻的一直都是思想上根除和物质上帮扶的道路。

  2017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经典范文(三)

  “地铁丢书”折射对不读书的焦虑

  近日,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前,为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诸多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友纷纷表示要前去“捡书”。

  不难想象,这样一场略带娱乐性质的活动,与书籍这种彰显文化气质的载体相结合,加之明星们参与,传播效应必然可观。如同在浩瀚的水面丢下石头,虽不能掀起全面阅读浪潮,但这一活动激起的涟漪或许可以触动一些向往纸墨的心灵。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活动在网络上引来了诸多吐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场秀,甚至是一种营销,还是国外创意的山寨版。这倒应该讨论一下。

  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作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当代却遭遇了“不读书”的现实尴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活动发起国英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4本。热闹的活动与严峻的现实一对比,免不了遭遇“有这工夫还不如去读书”的情绪宣泄。

  与诸多公益号召不同,读书并非被暗藏在角落不为人知,相反,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多读书”的规劝里。曾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标语,大概是每一所学校的标配。书籍在中国大体也不存在获得的障碍,中国的书籍出版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价格在世界范围内也偏低。在这一大背景下,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读书号召,自然有观者疲劳。

  宋代文人钱惟演说过:“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这则故事,展示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的样态。而在今天,读书多少似乎变成了不少人的一种“姿势”,用于向外界宣示“我是读书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常被修饰过的“亲切读书照”刷屏,读书成了文化格调的彰显,变成了“炫耀性消费”。做出爱读书的姿态、大张旗鼓举办活动,或许只是展现了一种补偿性心理:正是现实情境的过于冷清,造成了姿态展示的极端热闹。对不读书的过度焦虑,造成了全民号召读书的文化景观。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说古代的障碍是教育、书籍的获得成本,在今天则是占据时间的机会成本。成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必然和功利相悖,正如中国学生从小就泡在书山题海里,在脱离了功利指向后却没有形成广泛的读书习惯。阅读的意义,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善,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南北朝时梁元帝藏书万卷,国破时却一举焚之,理由是“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但是,读书并不必然导向“成功”,而是指向“丰沛”。这种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围内的养成还需时日,过多焦虑也无用,而能缓解这焦虑的,唯有静静读书。
看过“2017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经典范文”

8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