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
2017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一)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基本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中,“蓝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资源短缺、人才结构失衡依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同时,高素质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人才结构的调整跟不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许多新兴产业因缺乏合格人才而难以获得发展;因此,蓝领作为人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脱颖而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蓝领人才尤其是创新蓝领人才,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我国也成为其攫取、“收割”人才的重要战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并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特点。为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作出实施人才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新的观念和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确立人才工作的整体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即放弃偏见,尊重并加大力度培养蓝领人才。
目前,旧的观念依然影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我们要努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作用。
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我们要不断扩大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千方百计扩大人才队伍的总体规模,尽快培养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蓝领人才,为我们的事业提供充足、坚实的人才保证。
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利于蓝领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蓝领人才队伍。让我们用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才,用崇高的精神来鼓励人才,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人才,用适当的物质待遇来吸引蓝领人才,营造出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宽松氛围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人才强国。
2017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二)
为官勤政为民
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秦二世皇帝胡亥怠政四载,朝政混乱,国家动乱,人民苦不堪言,秦王朝迅速衰败。汉文帝刘恒勤政爱民,完善国家制度,加强官员管理,官员勤政蔚然成风,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由此可见,庸政懒政致使国家灭亡,勤政促使国家兴盛。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辉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思想与实践共勤的结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党和政府加强干部勤政建设的要求,为促进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治理庸政懒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部分官员庸政懒政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部分官员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懒官当道、庸官盛行、思想麻痹,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服务态度差。“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比比皆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普遍存在……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推动干部队伍勤政建设势在必行。
以勤政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治理“庸懒散”。目前我国治理庸政懒政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流于形式,同时治理庸政懒政基本上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方式,缺乏公众监督,无法取信于民,无法真正取得实效。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增强干部勤政的动力;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增加压力,倒逼干部积极进取、勤于工作,治理“隐性失职”行为;明确细化考评方式,增强干部勤政的活力;同时,完善公开制度,给予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的实质性监督权力,畅通监督诉求渠道,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
“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实现胡锦涛同志“党员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殷切期盼。
2017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三)
媒介素养应成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逐渐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主动参与传播。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与“摄像机”的新媒介舆论环境下,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跟上时代节拍,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和话语能力建设,以及运用媒介提高执政能力,为政府行政服务的水平,应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执政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民心向背。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部分领导干部缺少对新媒介的性质与地位,对舆论环境的清醒认识,使得雷人官语屡见报端。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折射出某些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缺失。面对媒介,有些领导干部有恐惧心理,将舆情当“敌情”;有些领导干部则是无视、蔑视,把媒介当作“替罪羊”、“出气筒”;有些领导干部则反应迟钝,被“谣言”拖着跑;有些领导干部则说谎话欺骗媒介,被揭穿后丑态百出。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缺失,不仅会折损政府形象,也会降低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在新的舆论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面对媒体,官员要注意讲话方法,善于发出恰如其分的声音。领导干部面对媒体一定要讲究策略,掌握语言艺术。一方面,要敢说话。实事求是,不欺媒体,不瞒公众,做到言论恰如其分、举止大方适度、观念与时俱进,才能赢得媒体的尊重和支持,及时消除各种误解和谣言。另一方面,要会说话。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做到说话有品位、有分量、有感染力、有号召力。要用恰当得体、深入人心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使说出的话能打动媒体,讲出的道理能被群众接受,从而促进矛盾有效化解、事件妥善解决。要牢记立场和角色,不信口开河,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必须客观公正、事实清楚,同时要有保密意识,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熟悉内情,掌握大局,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功课,该掌握的情况一定要烂熟于心。如此,同媒体打交道才会心中不慌、应对自如、为我所用、游刃有余。
官员媒介素养,话语形象是官员公共形象的组成部分,亦是一种领导力的彰显。一名官员若不注重提高“舌尖上的素养”,自然没有话语魅力,个人魅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官员应紧跟时代,更新话语体系,表达真实、亲和、朴实、准确,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有助于执政能力的提升。
看过“2017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