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江西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江西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一)

  近些年来,网上网下总有一些人披着“还原真相”的外衣,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先烈、污损英雄。类似的奇谈怪论一度层出不穷,而有些人、有些机构不经甄别,就“随手转发”、互动,令谬误进一步扩散,于无形中成为诋毁英雄形象的“帮凶”。

  2016年12月,微博大V孙杰(微博名称:作业本)与加多宝公司连续5天在人民法院报刊登致歉声明,备受社会关注的侮辱烈士邱少云案中,正义终得伸张,英雄形象得以捍卫。

  2016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5个人民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介绍,案件中的侵权人,往往以学术研究、商业营销活动等手段,以互联网媒体为工具,诋毁、侮辱、诽谤英雄人物。

  重要意义

  英雄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对民族历史的象征意义。英雄伴随着牺牲、意味着高尚,其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构成一段历史的文化内核。而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的典型案例,是人民法院对贬损、侮辱英雄人物行为的鲜明表态,也是对以法治保护包括英雄人物在内所有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倡导。

  “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在纪念馆里的每一次鞠躬致敬,在电脑前的每一次缅怀祭奠,都是价值和情感的双重回归。正所谓,“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近年来全国人大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先后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烈士纪念日这三个纪念日,为的正是用法律捍卫历史与英雄,拓宽我们的“精神航道”。

  正因如此,纪念和尊崇英雄,属于受法律保护的神圣权利;惩罚污损先烈的行为、遏制抹黑英雄的歪风,同样是筑牢法治堤坝,不让浊流汇入精神洪流。邱少云案一审被告被判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这正如一句法律名言所说:“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法律的判决,在正本清源、捍卫正道的同时,更警示:英雄不容诋毁,这不仅是道德底线,更是法律红线。

  把历史看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罔顾历史事实,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妄加涂抹,举着“历史揭秘”的幌子肆意抹黑,不仅侵害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集体的心理认同、共同的价值追求,更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这既是对集体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言论的不负责,更是对英雄声誉的直接损害。历史如镜,清晰地反映出一个铁律: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英雄却不知崇敬、爱戴的民族则更加可悲。伤害英雄的名誉,就是伤害整个民族的感情,动摇民族的根基。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国家就没有今日的富强,人民就没有幸福安康。

  参考对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要为维护英雄荣誉划出一条底线,真正形成全社会尊重英雄、爱护英雄的共识,并成为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碰触的红线。

  借助更为丰富的传播手段,讲好英雄故事,传递英雄精神。要运用丰富手段,渲染英雄故事,内化精神力量,将对英雄的尊崇,化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浇灌每个人的心田。

  2017江西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二)

  2016年11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十余个文件。会议强调,加强政务诚信、个人诚信体系和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失信行为惩处力度,将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发挥政务诚信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的重要表率和导向作用。

  [综合分析]

  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到市场再到每一个公民个体的积极参与。近年来,为校正信用缺失,社会层面的努力并不少见。比如,淘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阿里巴巴借助支付宝等网络工具,在网购流程中初步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在行政和司法层面,针对公民个人和市场主体的种种征信制度建设也都进展迅速,效果初显。法院系统推行的限制“老赖”高消费等信用建设行动,也为司法顽症“执行难”提供了制度支持。

  相比之下,政务诚信建设反而显得有些滞后。这与政务诚信作为社会诚信基石的地位很不相称。诚信既是政务行为的道德规范,更是政务行为的法律规范。法治政府必然要求政务诚信。

  为政者理应知道,“民以吏为师”的深远传统早已根植于社会细胞的最深处,这是任何诚信制度建设都无法回避的中国国情。相对于市场诚信和个人诚信来说,政务诚信失范对社会的侵蚀与传染更大。我们都知道,要树立一个诚信政府的形象需要长期的努力,但要破坏一个政府的诚信形象却只要一两件失信行为就足矣。因此,要建立、健全诚信体系,选择从政务诚信出发,让政府先诚信起来,让官员先诚信起来,再以政务的诚信来带动市场主体与公民个人的诚信,已成必由之路。

  [问题]

  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政府失信问题不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不透明,公共权力“跑冒漏滴”,不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

  二是一些部门办事流程冗长,关卡林立,服务意识淡薄,部分群众和企业把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当成负担,不敢接触、不愿接触,但又不得不接触;

  三是一些权力部门存在乱决策、瞎指挥的行为,政策朝令夕改,口头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四是一些部门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数据失真后,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批评监督,找理由搪塞,想办法诿过,千方百计辩解,甚至用虚假信息来误导社会公众。

  [对策措施]

  政务公开透明是政务诚信的基石。公开透明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运行状态的一种要求,也是政务环境建设、加强权力监督的主攻方向。近些年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政务公开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探索,有些改革举措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赢得了群众支持。

  当然,目前的政务公开程度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离监督的需要,离取信于民的宗旨,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置隐形门槛、过度收费和公开领域还不够宽、情况还不够细等方面,这些都是下一步不断完善公开程序和内容的主攻方向。

  依法依规是政务诚信的保障。政务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无论是决策管理,还是行政执法,全体政务人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政务行为要越来越多地靠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大减少用红头文件来管理政务活动的行为。法规和纪律是政务活动中带电的高压线。当前,公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政务活动的依法依规问题还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全社会来监督。

  深化改革是政务诚信的关键。从过去出现的一些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不难看出,政府还是揽了不该揽的权力,管了不该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政务失信的问题就容易发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经过数次行政审批改革,权力开始逐渐被放到制度的“笼子”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日渐清晰起来。

  2017江西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三)

  【背景链接】

  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日前发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小目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供给侧、葛优躺、套路、蓝瘦香菇等流行语入选。每一句流行语都代表着一起事件、一种情绪,在流行语身上能够看到时代的丰富多彩,以纵向眼光品读,更会读出一种进步。

  不过,面对风起云涌的网络流行语,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直言不讳地说,有些网络流行语挺幽默,让人有美好的感觉,但“有些词让我特别的反感,比如‘小鲜肉’,哪怕你直接谈对性的欲望都比谈‘小鲜肉’好听”。

  【标准表述】

  [意义]

  语言文字是有价值、可利用的资源。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语言资源丰富。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文字,建设开发国家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利于展示大气包容、兼收并蓄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先进性,确立并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符号,是社会存在的镜像。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语言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与温度。类似“小鲜肉”这样的词汇,经由互联网传播,业已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网络语言的生命力为何如此顽强?道理亦不复杂: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人。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已成为生活的必备。另一方面,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迅速——因为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而新媒体则原始而粗放得多,更为山呼海啸、泥沙俱下。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个年头了,语言在网络化进程中,既在承续和扬弃,也在裂变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说:“老的语言也许沉淀了几千年,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有人适应这种变化,有人讨厌这种变化。有些词流行过一阵就灭亡了,这样的自生自灭是很正常的。”

  [原因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流行语,总有一些只是风靡于某一年度,然后就随风逝去,很少有真正沉淀下来的,比如“主要看气质”“断舍离”“_喊你回家吃饭”不胜枚举,这样的流行语其实就犹如“快餐文化”一般,来得快去得快,宛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虽偶尔被人提及,但终究少了时代的寓意。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与我们的网民群体强大不无关系,在这个“唯快不破”的时代里,一些流行语的产生充满了偶然性,比如“蓝瘦香菇”,就因为谐音了“难受想哭”,瞬间被网民玩转于各大网络空间,但其中的文化积累和营养必然经不起时代的推敲,且缺乏真正的内涵,这样的流行语难免会在最后随风而逝;一些流行语则是单纯的表达了娱乐性,如“葛优躺”“小目标”“吃瓜群众”,这类流行语只是反映了当下一种草根的自我嘲讽和自我娱乐精神,缺乏生命的持久力,最后也难免会像流星雨一样,留下一道轨迹,然后消失在语言的“大千世界”里。虽如此,但这些流行语终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折射和个体的内心独白,“以我口说我心”,无论流行语如何兴起或者如何消失,它毕竟暗含了一种情感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

  [参考对策]

  总结:

  第一,防止恶俗语言习惯对汉语言文字的侵蚀,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这里包含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一方面,我们要相信汉语言文字的自净能力,没必要风声鹤唳,要尊重语言文化的汰选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锐发觉网络流行语中的“病毒”,并在传播使用中多些规范意识、规则意识。

  第二,要想让流行语化为“陨石”,长存于世,就必须让它充满文化积淀和时代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蛮拼的”“点赞”,代表了人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而“工匠精神”折射出了人们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力求完美,“供给侧”更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词语乍一看,或带有一些政治意味,但老百姓却喜闻乐见,愿意接受,就说明它是有内涵的,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得起大浪淘沙的。其实,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它有语言文化的内核,能够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给人以历久弥新之感,它就定能“月华不谢,清风长存。”
看过“2017江西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

8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