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精选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精选(一)

  不容忽视的是,很多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群众感情,甚至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公信力。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经常受困领导和人情干扰,无法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执法。当潜规则代替了法治,就会降低法律的威慑力。依法治国就是要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逐步改变社会上遇事不找法的现象,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

  “兵器”在手,要用好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正如所说,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因此我们要利用《新环保法》出台的契机,形成法治思维,加大环保执法的力度,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

  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可见,要改变环保执法现状,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体系,明确执法内容、执法手段和执法权限,完善执法配套措施。环保执法部门需坚持严格执法,不心软,不手软,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强化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创建一支敢作敢为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维护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的权威。另一方面,每一个社会公众要牢固树立环保守法意识,时刻绷紧环保这根弦,改变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环保不守法的常态,真正从思想上筑牢环保防线。

  在全国上下提倡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我们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用法治思维,举起“法治”的利剑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与一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者说决战到底,严格环境执法,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最终实现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土更净,城乡更美的美丽中国梦。

  2017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精选(二)

  精准扶贫 要“输血”更要“造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万人摘掉了贫困帽子。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当前要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精准扶贫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要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但长期以来,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扶贫目标的扶贫方法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导致“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白宫”“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部分贫困地区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视作予取予夺的“唐僧肉”,扶贫资金被层层克扣挪用、扶贫对象弄虚造假等问题,不仅脱贫难上加难,而且颠覆了扶贫的本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复杂现实。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才能找到避免“水土不服”、适应当地实际的扶贫“土方子”“金点子”。

  扶贫要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避免以往扶贫活动中出现的“投入偏离”现象,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以“精准识别”为基础,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要以“精准施策”为前提,科学有效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要以“精准输血”为核心,确保贫困地区均衡协调发展;要以“精准管理”为关键,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精准考核”为保障,确保扶贫开发高效务实推进。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百姓,时不我待。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是同步小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齐心协力打好攻坚战,众志成城啃下“硬骨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把扶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共同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让贫困户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2017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精选(三)

  税收,筑牢“中国梦”根基

  “两个一百年”宏伟画卷的底色是经济,“美丽中国”要靠税收来描绘。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税收的家国情怀无处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税收聚集的财政收入无以计数。追梦神舟飞天、寻梦上海世博、释梦辽宁航母、圆梦百年奥运,每一个“中国梦”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税收独有的温度。共和国躯干里流淌着涓涓的税收血液,它滋润祖国的大好河山,抚育华夏亿万儿女。

  税收给力经济,我们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税收反哺民生,百姓福祉刻下税收深情的印记。有了税收强力支撑,我们国家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好,办妥了一系列实事,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税收答卷”。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税负水平日趋合理,税收这只“看不见的手”正从后台走向前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国情左右税情,税收因时而为。主动适应国情深刻变化,税收有着高度自觉。1992年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税收征管法》,为税收征管秩序定下根基。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突破。加入WTO,普惠制让税收脱去贸易保护主义外衣,它也不再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属品。2006年废除农业税,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走入历史。加快推进“营改增”步伐,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曙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作为经济杠杆和调节器,税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担当。无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还是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无论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税收功不可灭。不仅如此,税收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更是一马当先,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中小型微利企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税收在一系列硬仗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使税收充分释放职能,实现税收与经济的高度融合。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与民生相连。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保、生态等领域,催生税收强大的情感共鸣。体恤民情、关爱民生,与民生共进退,税收为民生出彩,让百姓感到税收骨子里的可爱。情注“三农”,让国家的每一分补贴温暖民心。鼓励就业,税收优惠助推创业就业站稳脚跟。减轻税负,一提再提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抑制房价,税收力促百姓买得起房。保护生态,深化资源性产品税收改革,税收为生态文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然,税收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在国家政策这个箩筐里没有税收却是不可想象的。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税收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唯有形成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关键,紧盯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核心,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断增强税收自善、自信、自觉,税收必将完全融入“中国梦”的斑斓世界。
看过“2017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精选”

8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