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安徽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安徽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一)

  国务院办公厅14日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高风险地区实行分级应急处置,必要时将依法实施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在反复强调中央不给地方政府举债兜底的基础上,这一预案无疑对地方政府举债发出更为明确的警示信号:今后不管以何种方式举债,都必须在心中高悬风险利剑,先想好怎么还债,否则将因债务“亮红灯”而被追责。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在部署近期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预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政府债务管理形成了“闭环”,在此前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实施债务限额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等举措基础上,从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加大了刚性约束。

  根据预案,一旦启动财政重整计划,地方政府必须实施清缴欠税、压减支出、处置政府资产等一系列措施,直至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相一致,恢复财政收支平衡状态,这无疑为地方政府收支行为划出了“红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继2014年国务院43号文件之后,预案再度强调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而且强调地方政府的违规担保承诺无效。地方政府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不要再对中央兜底还债抱有幻想,要坚决杜绝违法违规担保融资行为等。

  防控好地方债风险至关重要。从中央到地方人大部门必须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监管,确保政府债务全部分类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重点加大对违规担保融资等隐性债务的监管,不让风险隐患游离于监管之外。

  过去一些地方无序举债、违规融资现象屡禁不止,重要原因在于追责不到位。预案对如何追责规定得明确而清晰,只要发生四级以上的地方债风险事件,就要适时启动债务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不仅依法追究本届政府任内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还明确规定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不得重用或提拔,对属于离任领导责任的也要依法追究。落实好这些严格规定,无疑会给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带来强大震慑,倒逼地方规范举债,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地方政府而言,要把这些刚性约束时刻装在心里,举债前务必要想好怎么还。

  2017年安徽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二)

  地方债风险管控要有“问题导向”

  能否管好地方债,要看潜在风险是否趋于化解,地方举债行为是否规范,同时更要看财政政策是否得以优化

  1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根据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情况,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必要时依法实施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预案还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

  颁行地方债风险管控新规,目的就是化解地方债局部风险。尽管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可控,平均债务率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但是,也存在个别地区超警戒线,地方政府违规隐性担保现象难以杜绝,借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保底承诺、回购安排等方式变相融资等现象。

  化解这些潜在风险,就是化解宏观经济运行的隐忧。最近一年多来,通过对地方债实施限额管理、地方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基本搭建起了地方债管理的制度框架。但无需讳言,制度建设还在路上,还未到完成时。借PPP通道变相举债的现象表明,必须扩大地方债管理制度容量,才能在化解旧风险的同时防范生成新风险,为彻底解决地方债风险问题创造条件。

  地方债管理新规,可谓“正当其事”.设定四级应急机制和相关指标,指向的是风险怎么防;依法分类处置债务,指向的是债务怎么还;违规担保承诺无效,指向的是隐形担保怎么禁;高风险地区将启动地方政府财政重整,指向的是预算与举债水平匹配;中央财政不兜底,指向的是责任主体的锁定。管理越细化,约束越硬化,地方债风险溢出的概率越小。

  地方债管理新规,也是“正当其时”.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滑,加之债务偿还高峰期到来,一些地方举债冲动因此增长。据央行有关部门数据,与近两年财政收入增长8.4%左右的幅度相比,一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增幅超过数倍。显然,这样的举债规模不可持续,也容易遗留下重大风险隐患。引入及时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如同为地方举债行为安装了报警器,有助于遏制缺乏风险评估的举债冲动,将风险化解在源头。

  那么,有了新规,地方债是否就能管得好?作为财政政策效应的组成部分,能否管好地方债,要看潜在风险是否趋于化解,地方举债行为是否规范,同时更要看财政政策是否得以优化。地方债局部风险隐患的生成,本质上源于过去发生风险事件有中央财政兜底的思维惯性,源于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难以确定,源于央地财政体系还未完全理顺,这也正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难点和关键所在。财政制度的优化,是化解地方债风险离不开的前提。

  从这个角度说,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不能停留在倒逼地方政府提高债务风险预警意识这一步,而要真正把握住问题导向,瞄准核心问题,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通过持续不断的制度建设,让地方在举债机制上少一些不科学的行政化意志,多一些法律制度的遵循;少走一些无序举债的老路,多做一些改善投资环境、政商环境的创举;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绩需求,多一些长期建设理念。如此,地方债管理新规的政策效应才能最大化,地方债风险管控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到管得住、管得好。

  2017年安徽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三)

  购物狂欢须擦亮诚信底色

  背景链接

  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最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之一,“双11”是狂欢购物节的代名词。随着11月11日越来越近,很多人不是已经填满购物车就是在填满购物车的路上。然而,除了电商营造、用户参与的热烈气氛,人们更关心商品的性价比。

  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邀请8家互联网公司,签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就是一封各方主体向“诚信”宣誓、向“不信”开战的前奏。这意味着,诚信经营,提升到了主管部门、电商平台、商家共同治理的议程上。

  综合分析

  从这几年购物狂欢节来看,氛围依旧浓烈,“双11”的辉煌成绩也经得起检验,而问题也在逐年暴露。有人说,“双11”不仅要看电商的花样玩法,更要看“躲坑”技术。总体而言,诸如“以次充好,鱼目混珠”“先涨后降,虚假打折”“虚假促销,骗取信息”“预付定金,霸王条款”“钓鱼骗局,防不胜防”等购物陷阱,一方面在提醒用户不能盲目选购、冲动消费,另一方面在警示电商不能打“擦边球”、玩“阴损招”。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高品质、有诚意,能赢得客户;低品格、小把戏,容易输掉未来。

  最应该赢得的是信用、最应该保障的是服务,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理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电商经济亦然。电商诚信,归根结底要“以质取胜”,既不是拼出来的,也不是炒出来的。就像刮起的那阵“炒信”歪风,通过自发的或专业的方式刷单、刷星来误导消费者,进而会扰乱竞争秩序。

  人无信而不立,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商无信而不兴,是社会发展的普遍共识。诚信,是包括电商领域在内的所有商业行为必须要过的一道关卡,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价值战争。只有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价值品质置于高位,才能体现“双11”购物狂欢的初心,才能真正实现用户与商家、线上与线下的双赢。

  [参考对策]

  商家提供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缺少维权意识、监管部门不告不理,很容易让劣币驱逐良币,即便形成某种“虚假信用”所以,构筑信用保障体系、建设信用文化,是所有管理主体、经营主体、消费主体都不能缺失的分内之事。
看过“2017年安徽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

8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