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
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一)
背景链接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同样也改变着公益慈善。近年横空出世的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在我们的生活中“怒刷”存在感。但是,由于这种新型公益模式因为平台的审核能力不足、资金监管不严等问题,导致筹款平台上,有人夸大病情募捐,有人在病情尚未确诊就筹款,甚至有涉嫌窃取病人资料、欺骗爱心人士捐款等现象出现。
综合分析
[影响]
应该说,借助网络平台为社会爱心人士和患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经济能力不足的重病患者获得必要的医疗费用,不失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病救治的好渠道,其发起初衷和沟通形式都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诈捐”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此类平台的权威性无疑将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此类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公众将对此类平台失去信任,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将难以再通过此类渠道获得救助。
[原因分析]
问题的关键在于审核把关。一些众筹平台发起筹款的流程十分简单,患者本人或其直系亲属上传身份证明和病情诊断等材料,创建个人求助项目,即可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动亲朋好友筹款。多数众筹平台的求助项目,发起人可自行设定筹款金额。这些设计虽然极大地便利了患者发起筹款,但由于没有科学的核查机制,为一些人夸大病情、虚构病情,甚至盗取他人信息进行“诈捐”留下了空间。
参考对策
第一,作为大病众筹平台的设计者应当承担起信息审核第一把关人的责任。可以说,设计者虽然要求提交身份证明和诊断材料等有效证明,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人员不足和专业背景缺失,这些把关手段很容易被“诈捐”者突破。为此,大病众筹平台应该通过完善平台功能设计,增加更有分量的核验手段。同时,对于资金募集的代管等环节,众筹平台的设计者也应制订明确的监管规则,规避挪用资金的嫌疑。
第二,医疗服务和互联网主管部门应当有所作为。一方面,大病众筹平台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成为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患者大病负担的有效渠道。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大病医保的兜底网络,但大病保险仍在不断拓展覆盖范围和病种,目前还难以覆盖所有的大病患者,社会力量、社会爱心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并且大病众筹平台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尝试,有关主管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加强规范和扶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病救治。
第三,有关主管部门更应该加大涉嫌诈捐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及时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维护广大爱心人士的合法权益。治理大病众筹平台也是互联网管理的一部分,决不能让大病众筹成为诚信灰色地带。同时,大病众筹平台建设不应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需要突出其公益属性,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和公益团体的介入,以增强其运行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在必要的信息核验和政策指导方面,有关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当提供必要帮助,共同把好事办好。
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二)
治理欠薪关键要理顺责任关系
解除欠薪困局,不能仅在年关发力,而应把精力放在平时,重点治理好劳动关系、用工制度,以及不规范的企业管理行为。
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12部门近日下发通知,从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春节前在全国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各级人社部门将在专项检查期间集中公布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典型案例,对恶意欠薪犯罪行为形成震慑。
农民工欠薪问题主要发生在建筑、交通、水利等施工领域,这也是此次专项检查的重点所在。此外,一些政府部门投资兴建的工程项目往往也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大户”,更是难啃的“骨头”,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治理欠薪需要12个部门联手。
其实,每到岁末年关,农民工欠薪问题就会成为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各级政府也会组织力量,下发各类“红头文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专项治理。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对欠薪问题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治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年年治理年年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多部门联手启动的专项检查行动才很有必要。既然短期内全面、彻底地杜绝欠薪不现实,不如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年底这一欠薪高发的时间段。相比较而言,这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
经过多年整治,欠薪问题已得到明显好转,大面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遏制,不少地方还进行了相关的制度探索和治理创新,比如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预存工资保护金制度,委托银行代发工资等。但是,局部的欠薪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跳楼秀”等过激维权方式仍偶有出现,甚至引发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治理欠薪,监管部门应建立起制度化的治理路径。
比如,对于欠薪企业,该罚款就罚款,该治罪就治罪,决不能手软。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2011年,“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被列入《刑法》,坊间一片盛赞,但事实证明,“欠薪入罪”并不意味着欠薪消失。原因何在?欠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所谓复杂体现在混乱的责任关系上。以建筑行业为例,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转包”,并由此形成了层层的代理关系,并且通常都不够规范,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都可能导致处于最底层的农民工拿不到工资,甚至连给农民工发工资的包工头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解除欠薪困局,不能仅在年关发力,而应把精力放在平时,重点治理好劳动关系、用工制度,以及不规范的企业管理行为。比如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机制,淘汰不合格的企业。事实上,每一起欠薪,都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漏洞有着莫大关系,而诸多问题都是琐碎、不明显的,对此,相关职能部门需要提前介入,加大监管的敏感性和精准度,防患于未然。
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三)
山寨文化的“进”与“退”
【背景衔接】
“山寨”是依靠模仿、创新、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结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大众文化现象。中公网校专家认为对山寨文化的理解应该一分为二:山寨文化中的一部分和主流文化相协调,是在共性的主流价值观念主导下追求个性表达的结果。另一部分是是粗糙的克隆、简单的模仿,是文化异军。它的存在正在颠覆主流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低水平和不平衡性,属于社会反文化系统,应该制止其蔓延。
【分析】
[原因分析]
(一)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山寨文化二重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山寨文化使商品消费由高端迅速向低端流通,越过了官方管理机构、规模企业和商业经济巨头,减少成本环节和流通环节,使普通民众得以直接享受到高端的成果和现代生活。因此,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均量发展的矛盾以及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这些都成为山寨文化二重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与小群体的成长是山寨文化二重性的阶层依附
社会转型加速了新兴文化的诞生。加速期由于种种新职业的出现、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加剧,群体和小群体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社会分化的同时,也在发生文化分化。不同的群体利益反映了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包括小群体利益的狭隘性。其结果就是平民文化的广泛崛起且日益多样化。
(三)大众传媒的崛起是山寨文化二重性产生的社会媒介
日益发达和普及的互联网络和手机,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传播载体。网络信息传递迅速,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使得原来如星火的“山寨”一夜之间便成燎原之势,演变成一种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
[对策分析]
与主流文化走向融合是山寨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作为与主文化相协调的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构建,使主流文化更加充实完善。山寨文化的存在促进了文化的反思与演变,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积极完善的方向前进。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刺激创新,缓解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通过自我改善,与主流文化相结合,求同存异,互相借鉴,分别影响不同的文化消费受众群体。“分”是表面,“合”才是本质,这体现了主流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也体现了山寨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与时俱进性。只有这样,山寨才能真正获得存在的土壤,这也是文化发展前进的生命力所在。山寨文化面临自我改进,这是未来山寨文化传播中的一大趋势。作为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山寨文化,因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性最终使其走向消亡。这反映了市场规律,破坏市场秩序,不是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化需要,与我国目前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所以它必将在社会变革中消亡。对待山寨文化,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吸收和接纳其对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的一面,批判其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腐朽愚昧的一面,因势利导,规范匡正,使之回归主流。
看过“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