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必然受他内在的思想价值观念所驱使,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以及行为选择。当前我国屡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真善美价值观的缺失,因此,弘扬社会良好道德风气,让道德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灵魂的土壤,才能实现生命之花的精彩绽放。

  传统国学是道德弘扬的源头之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传统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本源知识,正如同志所强调: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能从课本中抹去。而正是因为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缺失,才使得学校中暴力事件的产生,社会中“人心不古”案例的频发,因此,弘扬道德,传统国学经典不能缺席,它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一把利剑,是驱散道德迷雾,医治道德病痛的一剂良药。

  学校教育是道德弘扬的关键所在。“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较好习惯的养成。而好习惯的培养,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也很重要。塑人如同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而这个“本”与“根”即真善美道德的弘扬。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重视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和熏陶,一方面要将传统国学经典纳入到课程的科目选择中,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向美德靠拢,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精彩绽放。

  身体力行是道德弘扬的最终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扪心自问:在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批评、指责的时候,是否想到“我”也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制造者?有句话说的好,“你就是他人的环境。”一个人的嘉言善行,就是对美好道德品德的无声诠释,就会在他人心中激起善的涟漪。只要每个人都从自我做出改变,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信友善,乐于助人,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涵化人的修养,增强人的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向美德靠拢,在行动上用美德践行,那么必将能够在人生的每一段历程,拥有精彩的旅程,提高生命的质感。

  2017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二)

  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

  《玉堂丛语·行谊》记载了发生在明代的一个故事:清官杨鼎在升任户部右侍郎时,担心难以胜任,便写下“十思”座右铭,时时提醒和警告自己。这“十思”为:“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也就是说,要坚持仁义宽容、勤劳争先、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坚定勇敢等。“十思”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历代中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那么,中华传统美德为何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当前应怎样坚守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你我他组成的社会。中国人从来相信,每个人都要讲道德,道德跟每个人有关;天道与人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一方面赋予道德极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将道德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能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尽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这就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华传统美德以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为基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在承认人不能离开“利”、应当“义利双行”的同时,强调要“义以为上”“重义轻利”;强调守住“以义制利”的红线,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如此“重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一切有道德的人特别是政治家,都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天下利”“利济苍生”。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认为“公私相背,善恶所由”。也就是说,一切道德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公私的对立引起的,“善恶生于公私”。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下也体现在处理公私关系时的不同态度,所谓“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此外,如何处置公私关系还决定着个人甚至国家事业的成败,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中华传统美德一直认为“公”是最高境界,“天下大同,圣贤至公”。因此,人也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应坚持“破私立公、克己迁善”原则,通过省察克治,做到“公重私轻,公而后私”,达到“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规范中,如仁义礼智信、勤俭诚敬和等。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视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行,认为“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也就是在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努力促进道德意识的实践和力行。这不但是因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更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假对错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综上可见,中华传统美德充满了真善美,教会了历代中国人怎样立德做人、怎样治国理政,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如此,中华传统美德还为今天的伦理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为名利而动心、不被假象所迷惑?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2017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三)

  稳增长考验经济发展质量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不仅有助于为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创造有利环境,而且对于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随着国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导致外需大幅收缩,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趋缓,我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明显,稳增长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从此前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中央主动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预留一定空间,但同时强调,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一个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环境做基础,无论是调结构、控物价还是保民生、促发展,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年初确立的经济发展目标。

  增长只是手段,提升发展质量,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稳增长不仅意味着保持一定的速度,更需要在经济结构更趋优化、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社会和谐日益提升的过程中实现,从而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稳增长,关键在于怎么“稳”。是头痛医头式的被动应对,还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者关系。在中国经济保持三十多年高速增长,资源能源环境瓶颈约束增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稳增长的内涵关系到中国能否突破发展瓶颈、保持发展势头、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稳增长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更加注重稳定投资需求,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坚持有保有压,用投资手段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稳定外贸出口,完善出口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开辟多元化出口市场,中国经济就能在严峻形势面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在竞争的风浪中茁壮成长,在市场的变化中把握良机。一次次危机挑战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驾驭复杂局面,也一次次增强了我们承受压力、破解难题的信心和本领。坚持中央宏观调控的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围绕主题主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会更广阔。
看过“2017年重庆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8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