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体测猝死”折射学生体质之殇

  然而,发生大学生体测猝死事件,除了个别高校体测技术不规范之外,关键是大学生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去年12月,据湖南某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全校2万本科生体质测试,仅19人达到优秀,2.85%在良好以上,而不及格率占23.05%。今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一受访大学生每周锻炼不足一次。特别是,大学生体质测试,请人“代跑”之风盛行,更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讽刺。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其中明确规定: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育测试达不到50分,将拿不到毕业证,也没有资格参加评优和评奖。然而,在政策与对策的长期僵持中,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被一次次忽视。孩子们仍然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中,间或于百忙之中临阵磨枪,应对体育考试。然而,当高校被迫取消长跑,体测中倒下的学生越来越多时,学校和家长还能沉得住气,逼迫孩子搞“题海战术”?当学校的综合测评一次次输在体育成绩上,校领导还能横下一条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连年下降,影响到国家人才战略时,应试教育还能“深得人心”?

  可见,“体测猝死”事件频发,折射学生体质之殇,当引起教育部门警醒与重视。此前,体育“入中考”,将体育成绩同大学毕业证挂钩,力助学生体质的提高,便是一个良好开端。应加大力度,使体育成为高考必考项目,实现与中考无缝对接,并提高体育成绩占中、高考总分的比重。特别是,应实行关口前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健康,不再“重文轻体”。

  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被谣言利用的“良知”还是良知吗?

  近日,媒体连续报道了高邮“恶婆婆”谣言事件。就因为一则婆婆虐待逼死儿媳的谣言,引发上百人围观,死者的婆婆和丈夫也受到谩骂、围攻,一度不能回家,事发后,出于安全考虑,警方将死者的丈夫和婆婆临时安置在外。记者从警方获悉,11月25日死者的婆婆、丈夫及8岁女儿已回到高邮龙腾花苑的家,恢复正常生活。

  别人家的事,能让自己气得要死,以至于对死者家属进行辱骂甚至人身攻击,可见其道德观念之强、良知心之烈。可是,任你如何有良知,任你如何有道德,辱骂乃至攻击他人都属不良之举,既为法律所不容,也正为道德和良知所不许。那么,为何貌似有良知之人,会做此无良之举呢?

  何为良知?《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知”,指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内心的是非观念,或曰道德观念。这一观念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

  将良知二字拆开来看,则会发现,良知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良”,一是“知”。所谓“良”,可以理解为好、良善及“是非”中的“是”。所谓“知”,则是对好、对良善、对“是非”的判断及其判断能力。在“良”与“知”的关系中,“良”是结果,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所感知的结果;“知”是贯穿于对“良”的认识过程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事物性质良好把握能力的基础之上,否则,若无法分辨何为“是”何为“非”,则无论理解何为“良”何为“不良”,也就无所谓“知”。

  明了了这些,我们再回头去看这一事件,会发现那些轻信谣言义愤填膺的人们,虽然貌似良善之人,站在了良知的道德高处,却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并且在辩明真相之前缺乏基本的自控力。这也就意味着,在“良知”的问题上,他们有基本的“良”,却缺少基本的“知”,这样就很容易由自己头脑中所认为的“良”去代替真实世界中的“良”,从而在错误认知的指导下或在他人的煽动下采取错误的行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实在无法将这些人称作有良知的人。因为,虽然他们看起来是善良的,其做事的出发点似乎也是好的,但他们的存在对于他人却往往会是一种灾难。而且,由于其善良的外表,和易于被外界煽动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环境也常常是有害的。

  被谣言利用的良知,其实并非真正的良知。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应该是一个不易被假象迷惑、被谣言煽动的人。希望法律的惩罚能让这样的人有所醒悟,也希望自认站在了良知和道德高地的人们多一些反思,毕竟,道德与良知首先是用来约束自己而非约束他人的。

  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靠什么击碎“健康谣言”

  放大主流健康媒体的“高品质”声音,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全民健康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节升高

  声称有“癌症预防研究所”公布抗癌防癌蔬菜排行榜,“国务院防癌办”建议网友转发,事实上国务院根本没有这个机构;因为网上谣传“柿子有毒”,导致不少地方刚成熟的柿子鲜有人问津,只能低价销售……近日,《生命时报》梳理今年以来有关健康的网络谣言,指出健康知识传播、普及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信息爆炸时代,获取信息变得异常简单。丰富认知的同时,也对我们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统计显示,微信用户平均每天在微信平台上阅读5.86篇文章,排名第二的就是健康养生类文章。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微信群、朋友圈中,时常有热心的亲戚朋友,乐于分享“致癌提醒”“养生信息”“民间偏方”等链接,有些内容令人震惊甚至耸人听闻。他们往往忽视对信息真实性的查证,只是想当然地分享“转需(转给需要的人)”。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是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媒体从业者当然要恪守职业操守,严把新闻审核关,可在自媒体兴盛的时代,我们作为一般受众,又该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健康知识传播者呢?

  健康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健康信息有利可图,一些人鱼目混珠,钻的就是大家健康素养不高的空子。比如有人冒充专家,以“免费”作诱饵,借“权威”博信任,靠做讲座来卖产品,专门坑骗老年人;或者只是学了点皮毛,就频繁上电视、开专栏,宣扬各种偏方,不仅浪费患者钱财,也耽误了他们看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凡此种种,如果仔细推敲,并不难发现其中的常识错误和逻辑漏洞。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上当受骗,除了自身警惕性较差外,也暴露出健康素养方面的短板。

  不可否认,相比过去,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提高了不少,但从总体来看,据卫计委数据显示,每100个15—69岁的人中,仅有不足10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前几天发生的一起伤医事件,起因居然是患者强迫医生按照百度上查询的结果治疗被拒。要想彻底走出健康焦虑,当好自己和家人的“保健医生”,需要尊重科学、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个人健康素养的高低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能否根据自身健康需要,主动寻找并正确判断相关信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这样说并不是逼着每个人都去当火眼金睛的专家。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来自政府、社会的合力。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中国部分城市发生抢盐风波,到2013年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鲜有人敢吃鸡肉,面对各种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直是不少人的首选策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知道谁能提供最及时、权威的说明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打消疑惑、安定人心的关键,是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有义务用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多渠道公布信息,帮助公众增强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健康认知水平。

  人们常说,造谣一张嘴,真相跑断腿。不让谣言有可乘之机,就得让真相始终跑在谣言的前面。最近,上海一位医生出于好奇,进入网络直播间与网友们面对面聊天。从治病到养生,有问必答,短短1小时内收获数万点赞。这样的健康科普,既能体现传授者的价值,又方便观众观看学习,谁不喜欢?放大主流健康媒体的“高品质”声音,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全民健康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节升高。
看过“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8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