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川公务员申论范文
2017四川公务员申论范文一
网络安全问题为信息安全带来机遇。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而这些挑战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机遇。针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安全漏洞不断推陈出新,国家加强网络安全立法,为保护网络安全提供了法律支持。支付宝、携程网宕机事件折射出互联网服务背后的黑色危机,但这也倒逼企业重视网络安全,探索推进技术的升级改造。此外,频见报端的网络安全事件给公民敲响了警钟,保护信息安全的意识逐渐增强。在这过程中,网民同样意识到网络数据可挖掘之处,利用数据追踪,网络反腐开展得如火如荼。“互联网+”的火热使政府、企业、个人更加重视信息安全。
“互联网+”盛宴开启之时,就注定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信息化成为新常态,人们在利用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然会面临安全问题,不逐个击破,统筹解决,势必影响信息化健康发展。面对“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需求的大幅提高和升级,我们需要抓住时代机遇,在挑战中寻求出路,保障信息安全。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互联网+”战略为信息安全领域带来全新挑战,但同时,数据化也为信息安全带来新的机会。只有始终坚持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保障“一体两翼、驱动双轮”的清晰战略,才能实现“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经济的安全、健康发展。
2017四川公务员申论范文二
把事业单位改成“干事业”的地方
突破焦虑点,要讲究策略,既改现状、又不伤人。不仅需要解除编制的束缚,让聘用合同规范清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需要全面激发干部职工“干事业”的斗志。
在日前人社部举行的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一提起“事业单位”四个字,不少人都觉得是“养懒汉”的地方。其实严格意义上讲,高校、医院、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等“事业单位”,更多还是干事创业的所在。今天的事业单位改革,包括编制管理、人员身份的改变等,最终的价值还是为了激发职工们的积极性,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事业单位改革中,“编制”最受人关注,也最容易被理解为“铁饭碗”的代名词。尽管有较为复杂的历史成因,但传统的编制与编制管理办法,确实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存在“进来容易出去难”的问题,人浮于事、低效率的状况比较突出。而从一些试点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传统编制向“全员合同聘用制”的过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激励机制,让干活的人多了,想走的人也方便了。
正如人社部介绍的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编制问题的解决与优化仍然是核心与关键。“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注定会直接影响上千万职工的切身利益。长远来看是好事情,有利于事业单位回归公益属性,同时适当引入市场化、企业化的激励要素,促进生产力的解放。而短期来看,“动谁的奶酪谁也不乐意”。这是改革的焦虑点。
突破焦虑点,要讲究策略,既改现状、又不伤人。比如,取消编制的过程中,该拨款的要继续财政负责,该解决的历史包袱不能简单扔给社会,那只会重蹈当年国企改革的覆辙。说到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事业单位焕发活力,让大家更好地看好病、教育好孩子、多出科研成果、多写好报道,并不是要“改黄了”“改没了”。
另外,改革要始终注重人的作用。之前,社会上对事业单位中的论资排辈、官僚习气意见很大,有的地方为了评职称、晋级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有水平的人、有业绩的团队如何获取相应的荣誉与绩效,这才是改革的“必答题”,也是编制去留之外,我们更应关注的议题。这方面,如专家所言,探索“公益”和 “市场”两条腿走路是解题的难点。
更进一步说,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性同样重要。不仅需要解除编制的束缚,让聘用合同规范清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需要全面激发干部职工“干事业”的斗志,比如之前的医师多点执业,便让患者与医生双方获益良多。要从国情出发、从老百姓的具体需要出发,分行业、分类别,一步步地走好这盘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棋局,激活改革所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升工作效能,释放改革红利。
2017四川公务员申论范文三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看过“2017四川公务员申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