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7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首创于无锡,推行于多地。几年来,“河长制”已在多地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在湖北宜昌,由担任长江宜昌段的“河长”,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实行“河长制”加强河流生态保护的意见》《河长制工作考核评分办法》等;在福建龙岩、安徽铜陵等地,“河长制”的推行,也带来了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治理成效显现等积极变化。
“河长制”能否发挥实效,关键在于防治责任的真正细化,组织形式的条分缕析,以及责任主体的精确锁定。长期以来,江河湖泊的生态保护,由于涉及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多部门权责交叉,时常陷入九龙治水、治而无功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对于一些跨行政区域,或是需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的河段,污染防治的难度不容小觑。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河长制”从局地逐渐走向全国,并纳入江河湖泊保护的顶层设计之中。一方面,组织形式得以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全面确立,省级设立总河长,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另一方面,工作职责得以厘清,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这些,都为推进江河湖泊保护廓清了责任主体。
权责明晰,更要履责有力,将用心良苦的制度设计真正转化为务实可行的环保行动,才是推动“河长制”迈向“河长治”的关键。这不仅要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更要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给每一条河流,对应一个负责任的名字,并切实推动举措“真落地”、责任“真落实”,确保实现河湖永畅长清。
2017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5周年的日子。15年来,中国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货物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占全球总量4.3%、排名世界第六,发展为2015年的占全球总量13.8%、排名世界第一。
规模变化的背后,是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改变。15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从不足40%增长到超过50%,“发达国家投资,发展中国家接受投资”的格局转变为相互投资。与此同时,中国也逐渐走到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央。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品生产国、第一大消费市场国、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可以说,离开中国的推动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不会有生命力。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已相互连接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谁都不可能独立单独实现发展。现今,几乎任何工业产品都不可能脱离全球价值链而制造出来。可以说,一个包含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且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市场,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基础。而在这个全球市场中,中国以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约三成贡献率和最大的贸易份额,成为无可争辩的第一动力。
然而,15年来中国兑现了加入WTO时几乎全部承诺,却仍然有些成员公然宣布将违反中国加入WTO时所签订的协议,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所谓“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真实意图在于对中国发起所谓“反倾销”调查时,仍然采用“第三国市场”同类产品售价作为参照,而非采用中国市场价格作为参照,以此向来自中国的产品征收高关税。但这样做,受伤害的实际上只能是这些国家自己。如今,全球市场有约1/3种类的商品,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中国的“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种类数量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两倍半,并且大多数是中高端产品。在这样的世界市场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会导致什么后果?显然,几乎不可能是这些国家希望的那样保护了本国的同类产业,而是进口商采用“绕路”的方法,经由其他国家转口来规避高关税。于是,利益被转口国获取,而征收高关税的进口国得到的,不过是消费者的无端损失。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存在多种“逆全球化”因素,但全球市场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今年,G20杭州峰会出台的《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已经给全球贸易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促进服务贸易、增强贸易融资、制定贸易景气指数,以及促进电子商务来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才是通往经济繁荣之路。而搞贸易保护、建“贸易小圈子”、抵制多边贸易体制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终将被全球市场的洪流所淹没。
2017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进一步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和效率,是我国空管改革的两大目标。
飞机出行,是现代社会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航班延误乃至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让空管改革的话题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据了解,中国民航首部《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前,中国民航局还通过了《统筹推进民航空管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相关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有望促进中国现代民航运输体系的完善。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民航发展的基础性行业,空管是保障航空安全运行的中枢,直接影响着民航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旅客和货物对公共航空运输的需求快速持续增长,飞机不断增加,如果空管体制机制不进行改革,就容易加剧航路上的拥堵,影响广大群众的出行。类似高速公路行车,航路是飞机在空中飞行应保持的线路,不能偏离。以京广高空航路为例,就是一条宽20公里、高度从8400米至1.2万米左右的空中通道。京广间的所有航班,以及从郑州、武汉、长沙等地至北京、广州方向的航班,从东北等地前往广州方向的航班,都要在这一航路上飞行。进一步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和效率,是我国空管改革的两大目标。
就像公路畅通需要合理设置交通灯一样,空中交通也需要有序指挥。一旦起降飞机过多,进出港航路拥堵,为保证安全,管制员只能采取流量控制的方式延缓起降,如果遇到异常天气或其他情况,更是容易造成大面积延误。尤其在北上广等地的繁忙机场,管制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压力。不久前“虹桥机场两机冲突”事件,某种程度上就暴露了当前管理中的一些漏洞。空中管制员是指挥空中交通、维护航空运输安全的特殊职业,在当前我国飞机流量激增的情况下,管制员的工作强度类似于同声传译,高压力高强度。确保“指挥系统”安全高效,改革需要坚持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向技术倾斜,凸显一线管制员的岗位责任,增强基层员工的改革获得感。
和很多行业一样,民航业同样面临信息公开的问题。一些航班延误事件中,之所以旅客不理解,乃至酿成肢体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透明。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缺乏明显的透明度,将直接影响公众对空管的形象评价。客观而言,航空运输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记录的运输方式,然而,由于一些地方的空管部门未能进行合法合规的信息披露和舆论引导,包括媒体在内的很多人对空中交通管理知之甚少,致使在关于航班延误和安全事件中,出现了很多负面评价,这是需要反思的。未来的改革中,在保证国家空防安全的前提下,空管行业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和公众进行沟通,提升行业透明度,进而提升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来看,欧洲的“单一天空计划”和美国的“未来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等,都在积极地建设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就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努力追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现代化的发展脚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改革目前的空域管理体制,提高运输效率。未来,中国空域管理制度应实现军民航融合,建立更加灵活的空域使用制度,既促进商业航空发展,又满足国防需要,进而促进国家航空战略大发展。
看过“2017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