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一

  但是,文字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背后代表了国家之间的话语权和文化竞争力。如今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英语不仅成为官方语言,也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民族语言大有送进博物馆之势。这不能不说是本国文化生态系统的一种损失。

  按照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观点,不同文化交往过程中,弱势文化若不加抵抗,结果只能是被强势文化迅速同化。事实上,强势文化也有忧患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强则文化强,语言弱则文化弱。比如,随着西班牙裔移民的日渐增多,美国精英已经开始担心西班牙语会冲击英语在美国的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对一些严重影响汉语生态环境的现象进行规范,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要强调的是,这种规范不能滥用和扩大化。从本质上讲,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真正鲜活的语言应是开放的、发展的、融合的。顺应语言本身发展规律,尊重民众选择,才是规范汉语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因此,在维护汉语纯洁性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加强文化自信,给文化融合以时间。语言有自我“纯洁”的能力,有些外来特征过于明显的词语会逐渐被本土词取代。比如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有“水门汀”,现在就成了“水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梵婀玲”,现在则通称“小提琴”。强大的语言和文化,总是伴随着强大的包容力。对于汉语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多一些文化自信,多尊重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多尊重民众“约定俗成谓之宜”的选择,如此才会真正促进汉语的纯洁和健康。

  在政策和观念上,要增强国民对母语的敬畏之心,官方要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鼓励人们使用正确、典雅的汉语。如今一些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却直到大学毕业都对汉字写成的文学典籍缺乏了解。一面在基础教育层面强调“学好英语比啥都强”,一面又对日常语汇中出于便利性考虑而保留的一些外来语揪住不放,实则是心智错付。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法语,都处在一个与外来语言相互借鉴、吸收的发展过程。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那种纯粹、独特的语言,早已消亡成为“死文字”。我们从来不会苛责谁必须把“1+1=2”写成“一加一等于二”;同样的,既然美国可以将“不作死就不会死”直译成“no zuo no die”,并编入其知名的在线英语俚语词典中,我们也只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才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二

  “地铁丢书”折射对不读书的焦虑

  近日,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前,为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诸多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友纷纷表示要前去“捡书”。

  不难想象,这样一场略带娱乐性质的活动,与书籍这种彰显文化气质的载体相结合,加之明星们参与,传播效应必然可观。如同在浩瀚的水面丢下石头,虽不能掀起全面阅读浪潮,但这一活动激起的涟漪或许可以触动一些向往纸墨的心灵。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活动在网络上引来了诸多吐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场秀,甚至是一种营销,还是国外创意的山寨版。这倒应该讨论一下。

  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作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当代却遭遇了“不读书”的现实尴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活动发起国英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4本。热闹的活动与严峻的现实一对比,免不了遭遇“有这工夫还不如去读书”的情绪宣泄。

  与诸多公益号召不同,读书并非被暗藏在角落不为人知,相反,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多读书”的规劝里。曾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标语,大概是每一所学校的标配。书籍在中国大体也不存在获得的障碍,中国的书籍出版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价格在世界范围内也偏低。在这一大背景下,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读书号召,自然有观者疲劳。

  宋代文人钱惟演说过:“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这则故事,展示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的样态。而在今天,读书多少似乎变成了不少人的一种“姿势”,用于向外界宣示“我是读书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常被修饰过的“亲切读书照”刷屏,读书成了文化格调的彰显,变成了“炫耀性消费”。做出爱读书的姿态、大张旗鼓举办活动,或许只是展现了一种补偿性心理:正是现实情境的过于冷清,造成了姿态展示的极端热闹。对不读书的过度焦虑,造成了全民号召读书的文化景观。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说古代的障碍是教育、书籍的获得成本,在今天则是占据时间的机会成本。成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必然和功利相悖,正如中国学生从小就泡在书山题海里,在脱离了功利指向后却没有形成广泛的读书习惯。阅读的意义,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善,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南北朝时梁元帝藏书万卷,国破时却一举焚之,理由是“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但是,读书并不必然导向“成功”,而是指向“丰沛”。这种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围内的养成还需时日,过多焦虑也无用,而能缓解这焦虑的,唯有静静读书。

  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三

  治理现代化应突破利益藩

  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中国能在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长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功。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方面,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如果不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紧迫问题,那么我们目前局部存在的治理危机有可能转变为全面的执政危机。而化解治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坚定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要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新观念和新实践,都值得重视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缚社会政治进步的体制机制都应当破除。

  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分阶段制定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表。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门和地区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挣脱既得利益的束缚;另一方面,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草率从事,应当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短期行为。此外,还应注重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既有“破”又有“立”。一方面,要像全会《决定》所说的那样,“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制度。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质也至关重要。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观念”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可谓切中要害。
看过“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8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