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一

  技术的腾飞需要道德的保驾护航。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事的准则,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遵守道德规范就要求人们要正确的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先驱,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无论是网络给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还是电子商务给人们提供的便捷生活,都与人这一社会主体息息相关。纵观技术发展历程,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获得赞誉的同时,却始终因其被不当利用而广受诟病。而道德的规范正好能弥补技术发展中这一短板,约束人们的操作行为,规范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而能让技术更好的发挥其正面促进作用,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道德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正向推动。道德的步伐是追随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前行的,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自然而然会渴求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出现。回首茹毛饮血的原始年代,人类生活的重心只在生存,而后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独裁、暴力统治后,慢慢朝文明、和谐的方向前行,道德的约束力量也愈发凸显。可见,道德观念的进步程度依托于社会进步的程度。而科学技术正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根基,激发了人们的道德渴求,从而产生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理念,为社会道德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外,一系列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加大了非道德行为的成本,侧面鞭策了社会道德的前行。

  要实现二者的并进,我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道德规章机制,对于失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规范科技环境下的道德体系。同时,应提升自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氛围。再次,积极推动技术革新,为道德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识在使人明智的同时,也会衍生出美德。因此,技术的进步与道德的建设相是互统一,齐头并进的。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道德的作用,让技术与道德并驾齐驱,为人类的幸福生活铸就辉煌。

  2017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二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自从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词一下子火了起来。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汽车、意大利的手工皮具……这些代表着工匠精神的产品近年来备受国人追捧,鞭策“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其实,工匠精神不只限于制造业,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少不了这种精神。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最可宝贵的品质,它就像璀璨的明珠,为日复一日的朴实工作增添荣光与价值。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寄语四川雅安芦山学子:“工匠也可以成为大师!”这一切都显示着这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肤浅和粗糙。所以,我们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就像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专注寿司近60载,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成为业界传奇。客人在小野家品尝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厨师孜孜不倦、力臻完美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德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德国工业产品之所以受到全世界欢迎,离不开这种专一投入的工匠精神。在这些行业内,技术工人从事的并不是机械重复劳动,而是通过改善工艺使产品不断升华。其背后,则是从业者对生产研发规律的遵循、对创新的向往、对消费者的尊重。

  工匠精神,是从容独立、踏实坚守。“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惜力,不怕费事。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35年,“在车间里,他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

  培育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国家的行动,更是时代的呼唤。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扬精神,这绝不仅限于物质生产,还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祛除浮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踏实坚守的品格,从而提供高品质产品和高水准服务。

  2017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

  敬畏法律才能实现法治

  在我国,为什么法律、政策、规则制定出来之后往往会被规避和违反,甚至被选择性地使用?就是因为我们国民不能将“对事不对人”的规则贯彻始终,总是喜欢有选择地使用“打狗也要看主人”的哲学。

  奉行这种双重标准将削弱规则的效力,动摇规则的权威性和尊严感,无法培养国民信赖规则,忠诚于规则,慢慢地就滋生了特权和人治。中国现存的“打擦边球”、遇事找关系等对法律和规则的选择性使用,则会造成人们宁可相信权力,也不相信法律和既有规则的倾向。例如,办理任何涉及官方行为的事务,必须要里边有人才好办事,根本不去考虑法律规定和程序规则;里边的人也会善用规则进行拖延,以便实现权力寻租。

  法治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生活状况、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合理化程度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水平。而摆脱传统和习惯思维,实现法治化,首先就是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让法律如同头顶上悬着的一把利剑,希望它永远不要掉下来。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越深,越有一种敬畏感: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律”。头顶的星空之所以让人有敬畏感,不仅在于它的浩瀚无穷,而且还在于它代表一种不可违抗、只能服从的自然法则;而心中的道德律之所以让人有敬畏感,不仅在于道德律令的博大精深和崇高感,还在于它代表我们生活中一种需要共同努力维系的社会核心价值和正义的社会秩序。

  法律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律,要保持对道德律令的敬畏感,首先就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感。只要全体国民都产生一种对法律的敬畏感,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道德秩序自然就会得到维系和提升,也只有全体国民都产生和保持对法律的敬畏感和忠诚感,法律才会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才会慢慢浸透我们的道德心灵,法治的建设才有希望。

  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法律具有至上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这些法律特征契合了政治民主的本质。一方面,政治民主的基本原则,都要靠法律手段来体现、保障和维护;另一方面,法治要科学确定国家权力的界限,合理界定公民权利,恰当处理权力和权利的关系,这就需要体现政治的民主性。

  只有法律深入人心,人人依法办事,无人质疑、规避之,无人践踏法律的尊严、损害法律的权威,法治才会有希望实现。

8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