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
2017年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一
保护城市文化是打造特色城市的根本要求。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的一首《忆扬州》,让我们领略了隋唐时称扬一益二的美妙扬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大拆大建,随意模仿,使得城市“千城一面”,完全丧失了城市的地方特色,而且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面临严峻考验,昔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即将成为回忆。城市文化饱含了城市的政治氛围、历史风貌和个性,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延续城市的记忆,确保城市的发展别具一格。
创新城市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如果脱胎于生活的文化不能随之变化,那么需将被发展的现实所抛弃。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非一味的因循守旧,而应在保护中创新,让文化更好地代代相承。上海豫园旅游区,保留完好的江南园林,通过扩建,形成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将历史渊源、民族风格融汇商业文化,通过建筑规划的创新突破,实现了传统文化建筑的传承。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发源于民国时代的海派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基融汇吴越精华,吸纳外国要素,正是这种勇于创新、善于扬弃的做法,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保护是保护文化的历史底蕴,是延续人们的城市记忆;创新是焕发城市的活力,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能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停滞,城市的发展同样不能以割断历史作为代价。传承需要保护,传承也需要创新,只有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城市文化才不会被割裂,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
如果说红墙黄瓦的皇家文化是北京的名片,那么十里洋场的中西混搭则是上海的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展现城市风貌的名片,更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产。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使城市文化得到更好地诠释。
2017年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二
补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建文化强国
人类的发展,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中包括着文化需求。曾经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当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谈不上文化惠民,更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
但多年来,我国经济勃兴,文化衰微。显见的现实是,农村一些乡土文化沦为“非遗”古董,逢年过节,传统的扭秧歌等乡村演出已非常罕见;企事业单位原先办得红红火火的各种文艺队、体育队也早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加班、再加班;中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电影院,不是被拆迁,就是改为他用,偶尔能有几次文化演出,但“天价门票”只能使其变为权贵者的“盛宴”。一些地方动辄提出“文化搭台”,而“唱戏”的却是经济;文化只是媒介和装扮,而非涵养公众的思想文化的有益养分。而这种文化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成为影响我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相对滞后。在这种形势下,补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势在需行。
政府部门需须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要适应形势变化和顺应群众期盼,增强文化惠民的渗透力,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不断探索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新途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激发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一个社会群体健康成长,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有效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对提高,与此相应的,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此,我们要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在丰富他们文化娱乐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时,向文化强国继续迈进。
2017年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三
重建社会诚信需要“正能量”
社会诚信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正义、希望和幸福。”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禀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向往“知荣辱知礼仪”的社会风气。从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择善而从,凝聚正面阳光的向上力量,弘扬、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团结奋进,激浊扬清,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是我国文明发展道路上需须经历的历练。
何为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因素,它涉及法律、制度、文化、舆论等方面。正能量就像是一种助燃剂,可以把每个人的力量和希望点燃;正能量更像是一盏导航灯,可以将社会中的雾霾和茫然拨开。然而社会道德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道德前进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阵阵剧痛,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趋势。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令民忧的有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小悦悦”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与残忍;“瘦肉精”、“毒生姜”、“速成鸡”等食品安全问题是让人们看到了企业道德的缺失;老奶奶“跌倒”后无人搀扶让人们看到了整个社会信任感的巨大空洞。如何重建社会信任,给当前社会一剂充满正能量的强心针,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营造“扶正祛邪”的社会环境,树立道德模范,传播正面阳光的正能量。雷锋精神是一种对人民友爱、互相帮助;郭明义是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罗阳身上是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敬业精神。他们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寻找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村官……“最美”是中国人今年提到最多的词汇。“最美”成为流行词汇的背后,是社会“正能量”逐步成为社会主流,并逐步显示出其对于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然,社会信任的重建除了民众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需要政府率先以身作则。俗话说: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增强公信力,汇聚正能量,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监督。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法律,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并通过各种媒体多方面宣传榜样行为。相信在政府,企业,个人和媒体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全社会定能形成合力,让社会信任的正能量充实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诚信的建设需要从政府到基层百姓,从模范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从政府的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注重当下,着眼长远,让正面向上的阳光“正能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让社会信任的正能量真的可以在每个人的心间,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她最美丽的幸福之花。
看过“2017年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