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一

  综观历史,历代为政者都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将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至今举世称道;唐太宗虚心纳谏,以文治天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辉煌局面;康熙皇帝注重编修文化典籍、吸纳西方文化科技,教化人民德行。时至今日,习更是提出了政策好不好要看人民是哭还是笑,作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标准。那么究竟何为好政策?“好政策”不仅事关政治清朗与国家民族大义,更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民的思维形态,使得每个公民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政策”符合人民意愿。“从来为政者,宁不忘渔樵”。“好政策”符合民意是政策得以实施和推行的基础。唯有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制定政策,才能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所有“好政策”的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符合人民意愿,也是我党增强公信力,巩固执政的基础。

  “好政策”滋养公民理性。“理性”是社会的规范、纪律。一个社会要想平稳的发展,就必须每个公民遵守一定的规范,在一定的约束之下生活。“好政策”就是希望能够利用政策的约束培养起公民遵规守纪的意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约束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培养了党员干部自律自觉的意识,还政治清朗于民众;信箱的设立按照既定的程序受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给公民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引导公民理性思考;“限塑令”的出台,用经济调节的手段约束公众随意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白色污染。因此,政策之好不仅在于人民满意本身,更在于通过政策,培养公众理性思考,规范公众理性行为。

  “好政策”更要涵养公民德性。“德性”是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社会成熟的条件和标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对公民的品德修养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高考政策,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显著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求知欲、读书欲被唤醒、被激活。试想,如果邓小平同志没能适时的审时度势,恢复高考,还能焕发亿万青年的读书热情?培养出如此之多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知识分子吗?各项反腐禁令的密集出台,约束了党员干部的行为,更培养了党员干部自律自觉的意识,试想如果党和政府不能及时颁布禁令,遏制“不正之风”仅靠百姓的舆论谴责和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能够真正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能够用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民风吗?可见,好政策能够激发人性中至美至善的部分,抑制贪婪邪恶的部分。“好政策”不仅是人心所向,理性规范,更有利于涵养公民的德性,提升公民德行素养。

  苏东坡在杭州治理西湖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满足了民众的实际需要;密集出台的反复禁令规范了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引导了政风民风的转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增强了人民体质,加速了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由此可见,好的政策不仅是人心所向、民心所指,更应引导公民理性思考、理性行为,从而涵养公众的德行。唯有如此,才能让好政策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二

  立国之道 学礼为本

  古老的华夏文明孕育出绚烂的中华文化,而礼仪规范则是镶嵌在中华文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程门立雪为世人树立尊师重道的标杆;诸葛孔明鞠躬尽瘁尽显君臣之义;汉文帝亲尝汤药侍奉亲母乃孝道典范……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礼仪规范,传承着炎黄子孙的大国意识,也印证着礼仪之邦的美誉。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礼仪:金钱赡养让孝道文化不断异化,家庭孤岛为邻里和睦抹上冰霜;同时,全球化的步伐将国民素质至于世界的放大镜下:“中国游客”被贴上庸俗的标签,西式着装的尴尬让国人沦为笑柄。诚如《论语》所言:“不学礼,无以立。”立国之道,重在树立规矩,立矩之始,当以学礼为本。

  学礼,以正立身之本。个人想要在社会安身立命,学礼必不可少。礼是规则、礼法,是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为官之礼,即严明政治规矩,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若失此礼,则会脱离群众,滋生腐败,乃至身败名裂;为客之礼,即入乡随俗,谦让为先,文明友善。若失此礼,则会破坏习俗,招人厌恶,甚至孓然一身……师生、父子、邻里之间皆有礼,唯有遵守这些无形的规矩,培养作为公民基本的自觉意识,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得以立足社会。

  学礼,以固兴业之基。礼是礼貌、礼节,乃是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的体现,是事业有成的基石。三国时期,刘皇叔求贤若渴,欲将诸葛亮招致麾下,刘备并未强行掳人,而是三顾茅庐以礼相待,终获孔明信任,将遇良才,为蜀国霸业奠定了基础;黎明画展,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着墨于中国式的礼,于水墨丹青之中,尽显东方文化精神,凸显责任抱负,成为艺术殿堂不朽的丰碑。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离不开“学礼”,如此一来,方能家庭和睦、长幼有序,治国有道,收获民心,最终成就平定天下的伟业。

  学礼,以显大国之风。华夏文明,流芳千古,诚信友善、亲诚睦邻等延续千年的传统礼仪,彰显着大国之风,传递出国民的大国意识。古有郑和下西洋,不插旗帜,不鸣枪炮,树立友好和平的丰碑;今有国母接待邻国,旗袍唐装,馈赠国货,传递以和为贵的名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硕果,给了中华民族再一次站在民族之巅的机遇,而学礼,即培养与大国实力相匹配的大国意识,它源自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从自私到奉献,从市侩到高尚,以此彰显我大国之风,民族之魂。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先贤的训导犹如黄钟大吕般萦绕耳边,震慑四海。学礼法,才能知荣辱,以达立身安命;学礼节,才能养品德,以致事业有成;学礼仪,才能聚国魂,以显大国之风。价值观念与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今天,要从学礼开始,激浊扬清,立己达人,不断凝聚文化软实力,重振我中华文明礼仪之邦!

  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是冯骥才老先生在雄浑的贺兰山岩画上的题字,本意即指岁月逝去悄无声息,只有岩画记载了曾经的历史,诉说着原古先民的生活勇气和情感。这份呈现和记录,激荡着观者沉寂的心灵,有对保存至今的贺兰山岩画的一份致敬,更有着对游牧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份尊重。“古迹因身后空虚而寂寞,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每一份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符号,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给予民族信念,是情感归依之根;凝聚民族力量,是血脉延续之根。因此,只有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方能固牢民族发展之根。

  坚守文化遗产独特性,固守民族情感归依之根。所谓文化独特性,概指文化内涵应具有的个性及特色。文化遗产独特性正体现在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中。具有独特性的文化遗产,散发着迷人芬芳。诚如贺兰山岩画,不仅传颂着原古先民对生活勇气和情感,更对观者带来强烈内心冲击:折服于岩画本身的绚烂美丽;惊叹于创造者的匠心独运;沉醉于西夏文化的优美神秘;品味着这份文化遗产的饕餮大餐。这是对西夏文化遗产独特性的直观认知和深刻理解,是对西夏人民的敬仰和赞美,是这一民族之所以被称作“回族”的缘由所在。因此,只有保护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才能坚守民族特性。

  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延续民族血脉传承之根。所谓文化多样性,概指文化所具有的不同表现方式、精神内涵等,包含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人类文明正诞生于世界多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了追寻人类起源的记忆、印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探索着古老地域文化的遗产;为了研究人类发展的足迹、诠释“我们是什么”,我们正以多样的形式、广泛的渠道,吸纳着现代多种文化的精髓;为了发现人类未来的轨迹、解答“我们往哪里去”,我们正以元的思维、创新的手法,解读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凝聚点。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解读,为我们连接了过去和现在、今天和未来。这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桥梁,更是一个民族血脉延续的精神食粮。

  中华文化遗产,一份历史留给华夏子孙的瑰宝,用她厚重的积淀支撑华夏民族的独特魅力;用她宽广的胸怀包容56个民族的语言。余秋雨先生有言“古迹因身后空虚而寂寞,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凝练,是民族生命力的拓展。保护文化遗产,固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圆民族“四海归一”之梦。
看过“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8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