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面试指导 >

公务员考试面试题目含答案

时间: 谢君2 面试指导

  公务员考试面试题目一

  一面墙,简单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再挂上几件衣物,简单的陈设,却让有需要的人暖到心里。这里的“有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那些需要衣服的人,另一个是需要送衣服的人。爱心墙连接了爱心,成为爱的载体,为我们的社会增加了信任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有尊严的温度。

  之所以说有尊严,就在于无论取还是予,都是自在的,既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负担。爱心墙的出现,就缓解了经济拮据人群的窘态。同时,对于捐赠衣服的人来说,将穿不着的衣服洗干净后,挂在爱心墙上,虽只是举手之劳,却能帮助有需求的人。古人说得好,“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给予别人,不求回报,是一种境界。对受赠者有尊严,是一种道德。

  而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缺乏人文关怀的例子,捐赠过程有失妥当。比如媒体披露过这样的情况,某学校举办资助贫困大学新生的捐赠仪式。在捐赠仪式现场,主办方把几十名贫困大学新生代表召集到会议室,先是聆听领导讲话,而后又是集体拍照,还请来电视台拍摄录像,对个别贫困生进行采访,镜头中的贫困生表情极不自然。与之相比,爱心墙就避免了受领者的尴尬,值得称道。

  做善事本不需要大张旗鼓,尽管如此,我们希望爱心墙越来越多,“温暖更多素不相识的贫弱者,让他们的冬天不再冷”。希望行善时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注重对方感受,让善行更纯粹。

  公务员考试面试题目二

  因为航班晚点,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对地勤人员洒盒饭、扇耳光;“五一”期间,一对母女又在太原飞海口的航班上与机组人员发生冲突,并在飞机落地后大闹美兰机场。发生医患纠纷,殴打医生甚至逼迫下跪;道路交通摩擦,直接拉开车门打人;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约架”

  【模拟试题】

  从“路怒”“医闹”到“机闹”,此类事件频频出现,有人说这些行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人说这些行为素质低下的表现,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像“路怒”“医闹”“机闹”这样的闹剧不断上演,正反映了各种维权的“偏航”,恰恰显示出权利意识有余、文明观念不足的“落差”。

  不少人“冲冠一怒”的背后,是对禁止项了解不够,对权利项认识模糊。而怒也好、闹也好,又照见沟通的匮乏、精神的焦虑以及素养的单薄。最终,不仅扭曲了权利主张的本意,也干扰了他人的正当权益,甚至影响到国家形象。就拿最近发生的“机闹”事件而言,总是发端于服务纠纷,发酵于情绪失控。乘客本来的诉求并不一定过分,也许只是对延误原因要求答复,或许是对服务不满要求改进,或者是因为利益受损要求赔偿,无论参照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航空公司的服务承诺,都有章可循,也总能解决。然而,维权一旦破开“安全门”,权责分配的图景就变了。从大闹值机台到冲上飞机跑道,从强开逃生门到机上刀叉互殴,不看客观因素、不讲规则制度、不顾公共利益,已经变成了“过度维权”。

  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提供高端的服务,如各大航空公司对乘客的服务应该更加细致一些,对乘客的焦虑回应更及时一些。从这个角度看,个人的文明素养的提升,与公共服务的水平,有着强烈的正相关。景区整洁干净,游客也不好意思乱丢垃圾;面对禁烟提示,有心吞云吐雾者也难免心存压力。不管是旅途中还是生活里,文明素养的涵养都需要“两翼齐飞”。

  另一方面,刚性的制度约束也必不可少。既离不开常识的普及,更脱离不了制度的完善,以及对违法行为及时、果断的处理。可以说,制度不仅能把权力关进笼子,也能让权利各归其位,促使更多人尽到自己的“文明义务”。《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公布了多批游客不文明记录名单,不过名单的“强制力”,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可以说,制度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公务员考试面试题目三

  【热点链接】

  11月,校园招聘迎来高峰期。有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指调查时处于失业状态且不打算求职和求学的大学毕业生)和“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

  【热点预测】

  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和“慢就业”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对于“慢就业”的现象,你怎么看?

  【解析】

  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理性包容的眼光来看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应届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的计划,比如准备创业、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技能培训,或是准备考研、出国留学、入伍等,所以他们不是急于就业而是再进行一番沉淀;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则是为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对前途一片茫然而不愿就业。

  不管是什么原因,“慢就业”的出现都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 “慢就业”,对于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大有好处,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不是不准备就业,而是为了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那么,在舆论一直关注强调就业率的氛围下,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不以“就业率”论英雄,消除“慢就业”影响高校就业率的顾虑,形成新的共识,理性客观看待毕业生的“慢就业”。就业工作从以就业为主转向多元化就业并重。另一方面,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备考的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积极提供支持、帮助;对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尽可能多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对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帮助引导这些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才市场的变化,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从而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升竞争力。

  此外,大学毕业生也应该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之路才会更加顺畅。总之,要通过多方努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就业。
看过“公务员考试面试题目含答案”

8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