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及答案
2017河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一
【思路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类的综合分析能力题目,明确了干部评价的标准由谁来定,通过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凸显分析这样期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在日后明确如何让老百姓的发言权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答案】
在基层考察调研时着力强调“群众说了算”的干部评价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干部来说,这是一种形势倒逼,更是一种明确信号。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百姓心为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做到为官有为,实干有为。
在过去部分地方、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唯上不唯下”的现象,过分重视上级领导轻视基层群众,群众的发言权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群众的心声被埋没。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诉求置之不理,究其原因是老百姓对干部的考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句话明确了领导干部的考评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领导干部必然要以“公仆”的姿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员干部的“服务质量”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没有监督的权力,最易产生权力任性与权力腐败,百姓作为对领导干部最直接的监督力量,能够清晰、明确地看到他们为百姓做了哪些事儿,哪些是实干的,哪些是“面子”上的。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怎么样,百姓可谓一目了然。在百姓“雪亮”的目光监督下,是你想任性也无路为之,更何况是百姓口碑不过关,必然会“前途未卜”。
而我们的干部要成为百姓口中的好干部,实现基层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考评影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多听群众意见,能及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急难盼怨问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谋划,站在群众立场分析解决问题。要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努力地使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的民生难题。
其次,领导干部要走访调研,主动倾听民声是一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多让群众参与其中,汲取群众智慧,以公开透明赢得群众信任,打造“阳光型”干部。通过创新基层民主方式,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建立阳光政务平台征集网民意见等方式,扩大公民参与、畅通表达渠道。
最后,也是要多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展示工作亮点,面对干得好、能力强,群众自然会给出高分,而面对工作无所作为,不求上进的慵懒散干部,群众只会给予差评。
综上所述,要更好的运用百姓“口碑”这块试金石,从制度上规定百姓“口碑”的分量,在干部考核任免时,要多听听百姓的声音,百姓评价不好的干部就不应考虑。要建立“下岗”机制,百姓口碑不好的领导干部,就应下岗。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百姓“口碑”好,干部才是真的好。如此,才是让更多为民办事的官员服务大众。
2017河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二
【面试模拟题】
辽宁的赵先生收到了某政法大学法硕学院的录取通知,他按要求交学费后却被告知,另有一名考生与他同分,需两人协商谁被录取。一番折腾后,两名考生均被拒录,理由是“录取系统已关闭”。近日,赵先生已就此事向昌平区法院提起诉讼,校方则称当初的录取通知为“工作人员误发”。 就“研招乌龙新闻”,请问你如何看待?
【答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研招乌龙新闻”评论区就像一扇窗,可以让我们窥见一些社会现实。 有人说,“都告诉你赶快送礼了,你居然真去协商”,被“顶”了很多次。言下之意是,负责招生的老师给赵先生打电话让他与其他考生“协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赶紧“表达诚意”;而他最终没被录取,是因为没有给老师送礼。类似的声音不少,大都在指责当事人“不开窍”。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无论是求学、就医还是找工作,想办成事就必须懂“规矩”,必须能听出“弦外之音”。
也有人认为高校招生过程中确实可能存在猫腻。客观来说,其中有些可能属于过度联想,甚至属于考研失利者容易相信的阴谋论。但从客观来说,社会的很多领域都存在不讲规则的问题,而当一个社会的规则成为橡皮泥,公平正义就需要积极被凸显出来。
一所为中国法治建设输送政法人才的知名高校,最终因为涉嫌违法而成为被告,这让那些政法学子怎么看?可遗憾的是,类似黑色幽默的事件,这些年并不少见。
首先从国家层面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应该加大严格审核和召开力度,按照制度层层把关,让“人情味”彻底淡化在制度之外。
其次,研究生报考也要有自己理性考虑,看清社会就业大趋势,不要盲目跟从。到底是否需要考研,一定要深思熟虑。
最后,我们要完善全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机制,拓宽举报投诉渠道。
2017河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三
【面试模拟题】
在遍地都是手机控的当下,为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认真听课,学校采取各种“管制”手机的办法已经屡见不鲜!目前,吉林大学一位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实施了一项与众不同的“独门”规定——上课玩手机者视为这堂课缺课。有人认为这一做法太过严格,有人认为这一做法确实能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不是玩手机的场所,可一些学生却混淆了,在课堂上也玩起了手机,置老师的讲课于不顾,如此,玩手机玩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玩上了几年,玩到毕业了,恐怕什么都没有学到,以后又如何应对社会?如何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玩手机算缺课”体现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也体现出对学生的爱,这样的规定值得肯定。
现代人离不开手机,这不难理解,毕竟手机带给我们诸多的方便,但手机并不能代表一切,而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手机,这就是一种“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旦患上了“手机控”,则让自己成为了“手机的奴隶”了,可手机本是工具,并不是用来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岂能本末倒置?
大学生,上课是最重要的任务,如果上课也在玩手机,那是不务正业了。 报道中的这位教授,不是仅仅规定“玩手机算缺课”,因为他深知,如果是这样,是无法挽回学生的心,势必会造成人在曹营心在汉,如果老师的课讲得很烂,学生不能玩手机,岂非要度日如年?对此,这位教授精心准备,更用心地讲课,但仍有同学把课堂时间浪费在了玩手机上面,教授有时候会提醒,但效果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教授观察到,学生们玩手机,基本都是在聊天、看新闻、看小说、玩游戏,没有用在学习上的。“课堂时间本身就有限,大家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学习价值,还十分影响师生课堂互动。”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学生作出如此严厉的规定,可谓良苦用心。事实上,这么做,也获得了学生的支持。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一方面是大家都在玩,自己也跟着玩,另一方面则是老师管理不严,没有特别的要求。其实,老师如果放任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是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这样的老师是要被问责的。
“玩手机算缺课”不是对学生的苛责,也不是故意为难学生,相反,这既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更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也是在倒逼自己将课讲得更精彩。而一些老师之所以会无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恐怕是对自己的讲课缺乏必要的信心。
“玩手机算缺课”体现老师的爱和严。给这样的教授点个赞。
看过“2017河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