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政治备考 >

2017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2)

时间: 谢君2 政治备考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1、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有哪些?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有何异同?什么是利息?利息如何计算?

  主要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邮政企业。

  比较:定期储蓄: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存期长,流动性差;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但收益低。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理论上);实际获得的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1-5%)(注:5%的利息税。我国从2007年8月15日起利息税调整为5%)。

  2、什么是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有哪些?

  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结算业务。

  贷款时应遵循的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3、股票的特点是什么?股东的权利有哪些?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特点。

  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获得股息或红利等。

  股票的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债券的含义是什么?债券的有哪些种类?

  债券: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5、什么是商业保险?其种类有哪些?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是什么?

  商业保险: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险有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险有汽车保险,运输险等)。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什么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3、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哪些?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有何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得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什么是效率?什么是公平?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认识二者的关系: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预算、决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什么是政收入?其来源有哪些?

  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含义是什么?种类有哪些?

  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种类(按具体用途分):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6、我国财政的作用是什么?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②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使经济平稳运行;③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含义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以及征收的意义是什么?

  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征收的意义: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特征以及征收的意义是什么?

  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特征:工资薪金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征收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是什么?

  含义: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关系: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因此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6、违反税法的表现有哪些?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分别是什么?

  表现:偷税、欠税、骗税(以欺骗的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行为。

  处罚: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7、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的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交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为什么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因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重要作用: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灵活、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通过竞争机制,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什么是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是什么?

  含义: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促进市场合理地配置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措施(即如何规范):①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即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是什么?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解决不了国防、治安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危险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为了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6、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分别是什么?

  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辅助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其特点是什么?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现在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主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5、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4)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6、为什么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单纯追求GDP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主要表现有哪些?

  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什么是跨国公司?其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是什么?

  含义: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型企业。

  作用: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经济全球化有何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①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应持什么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弊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5、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是什么?基本原则有哪些?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最主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6、为什么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机遇: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入世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2)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加入WTO,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新形式下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引进来”为主。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2)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要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要以此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8、为什么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看过“2017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9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