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政治备考 >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冲刺练习及答案

时间: 焯杰2 政治备考

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老物件也具有大魅力,是因为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选D。

2.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可见(A)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③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它对人们的影响就总是积极的 ④礼仪修养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同时体现了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①②适合题意;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它对人们的影响不容易改变,但不一定总是积极的,③是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④是错误的,故选A。

3.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说明(B)

①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有益文化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材料中“艺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引领,②③符合题意;①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是错误的,排除;故选B。

4.阅读在个体发展、民族和国家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人民都能沉浸在醉人书香之中,把阅读经典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会得到大力提升。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推动全民阅读是基于(B)

①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②人们会主动选择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 ③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阅读文学作品是提高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认为“人们会主动选择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的观点是错误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但并不是主动选择接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④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信息,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B正确。

5.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B)

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的是教育,故排除。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慕课是新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属于大众传媒的具体形式之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故排除;题肢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6.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召开,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A)

①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③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必须先继承后发展 ④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入选。①③观点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并没有先后问题,故排除。

7.“正能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而是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连,表达着我们的渴望和期待。热词“正能量”的出现表明(D)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动力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解析:“正能量”之所以成为热词,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文化创新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动力也是社会实践,B、C两项表述错误。

8.悠久的传统文化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创新、转化,才能成为“软实力”。这说明(B)

A.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文化创新要摒弃传统文化

D.不同民族文化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解析: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文化创新,意思是文化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B说法正确;A强调文化创新中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9.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D)

A.大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丰富性、文化创新与发展

B.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与继承

C.先进文化、文化发展、文化多元性、文化传播与开发

D.历史文化、文明演进、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保护

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本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并未涉及大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批判、文化多元性、先进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故D项正确。

10.“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人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晚辈在平等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说明(A)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 ③文化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古人把“孝”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晚辈在平等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代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①符合题意,②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做到继承发展,推动创新,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④是错误的,故选A。

11.2013年6月16日,《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电影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代诗词故事,使109首唐代诗词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意味着(C)

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用微电影来演绎唐代诗词故事,使109首唐代诗词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可体现文化的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故选项C正确;当今,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选项A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说法错误,错在了“决定”;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说法错误。故选C。

12.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从“家风”入手做文章,恰能将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通过观众的参与,传递丰富、朴实、真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家风是什么?央视记者在问路人;电视机前,我们在问自己。”一位网友的微博留言,表达了众多观众的心声。这说明(C)

①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③大众传媒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人民群众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而不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因此①表述错误,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④表述错误,排除;题干中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来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24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材料一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外合作交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9日举行,“一带一路”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同有关国家既有的多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材料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建议:

掌握遗产资源,夯实丝路认知——主动组织“一带一路”上的丝绸文化遗产调查,掌握丝绸文化遗产资源。

抓住重点项目,保护丝路遗产——充分利用我国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力量,推出“一带一路”出土丝绸文物及相关遗址的技术研究和保护项目。

做好展示平台,传播丝绸文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把以丝路之绸为主题的展览推向海外,传播中国丝绸文化。

传承丝绸技艺,开发丝绸产品——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作用,让丝绸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丝绸原产地得到生产性保护,建设蚕桑生态基地和丝绸特色小镇,集聚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纤维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及相关企业,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丝绸特色产品,重振丝绸辉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述“建议”的依据。(12分)

答案:(1)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合作必然会带来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的商品、技术传入国外,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③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商船的行进和人员的往来也促进文化交流。

④“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了中外商品、技术的交流与借鉴,促进了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2分)

(2)①丝绸之路作为文化遗产是沿途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交流、促进发展有重要意义。

③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开发认知和研究技术,研究和保护“一带一路”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丝绸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⑤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博物馆的交换展览,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和发展。做出国内最出色的丝路展览,讲好中国丝绸故事,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丝绸之路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丝绸特色产品,可以拉动沿途经济增长,重振丝绸辉煌。(12分)

14.(28分)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首先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同志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当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竞争甚至冲突。法国漫画杂志《查理周刊》此前屡次刊发有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争议漫画,触怒穆斯林。1月7日,2名穆斯林枪手袭击《查理周刊》,杀死12人。袭击过后,《查理周刊》再度以穆罕默德为题发表漫画,在南亚地区引发诸多游行示威。

材料三 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广东某市为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解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留住APEC蓝。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推动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1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冲突。(6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市是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6分)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通过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鼓励人们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劳动者自身的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这说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我国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国家的繁荣,正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体现。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科技的发展增强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16分)

(2)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通过文化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6分)

(3)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环保理念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创新环保理念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反对拒绝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个基本途径。

③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该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立足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6分)

6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