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 世芳2 语文备考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原文

  ②梅贻琦出生于清末家道中落的诗书世家。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第二年,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③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那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师生赶校长、撵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反对XXX,拥护梅校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此后不到10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④留学欧美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他接纳了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瞧不起体育,曾把体育课的学时和任课教师砍去一半,把享有声誉的马约翰教授降格为“主任训练员”。梅贻琦到任后,则给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不久清华获得“体育”的美誉。梅贻琦治校期间,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⑤同时,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最有影响的事例是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入清华大学:又破格从一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

  ⑥梅贻琦为人重实干,平时不苟言笑,开会很少说话,人称“寡言君子”。有学生作一打油诗调侃其谦逊含蓄:“大概或许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一时被传为笑谈。实际上,如果非要他报告或讨论,其言语总是条理分明,把握重点。在许多人争辩不休时,他常能一言解纠纷。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虽话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便隽永深长、耐人回味。陈寅恪曾大发感慨:“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像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这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⑦梅贻琦有两句话经常为人引用。一句是“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另一句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这“从游”之论与“大楼大师”之比所包含的理念,成就了清华的辉煌。

  ⑧1937年,国难当头,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时,寡言的梅贻琦讲过这样一段“高调”的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

  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建校初期三人(另有南开的张伯苓和北大的蒋梦麟)共同主持校务,此后八年的西南联大主要校务工作由梅贻琦执掌。在战乱频频、校务繁重、生活艰苦的环境下,梅贻琦呕心沥血,管理井井有条,创造出联大“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局面。其高风亮节广受赞誉,被称为西南联大的“船长”。

  ⑨1946年9月,梅贻琦辞别春城,回到北京,继续任清华大学校长。

  ⑩1948年底,傅作义息兵,共产党军政人员开始入驻北平。梅贻琦和当时许多大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走还是留的选择。周恩来和吴晗都曾表示希望他留下来,但梅贻琦还是选择了“走”,他对同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办法保护起来。”后来,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他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他对新闻记者说:“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最终婉言谢绝。

  ⑾1955年,梅贻琦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

  学的前身。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

  ⑿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两个星期后,人们打开他生前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面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

  ⒀梅贻琦生前选定把墓穴修在新竹校园“十八尖山”,这样在过世后仍然能够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保护这所大学。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题目

  ①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②“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梅贻琦是1909年清华选送的庚款留学生,他与清华的缘分始于此,一生

  服务于清华,是两岸清华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

  B.寡言的梅贻琦常常说一些模棱两可的“大概或许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之类的话,深得学生爱戴。

  C.梅贻琦认为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应该是,既要有大的教育规模,又要有大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育系统。

  D.初到清华的梅贻琦,给予主任训练员马约翰教授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表现出不同于前任校长罗家伦的办学理念。

  E.文章末尾说梅贻琦“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2)梅贻琦到任不到10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他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有哪些具体表现?

  (6分)

  (3)这篇传记中,作者多次引用他人的评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引用的作用。(6分)

  (4)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答案解析

  12.(25分)

  (1)(5分)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6分)①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②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极力推行通才教育。③礼遇教师,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答对1点得2分)

  (3)(6分)①引用他人的话,从侧面塑造梅贻琦的性格,使文章对他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如引用学生作的打油诗表现他谦逊含蓄的性格;引用传主儿媳的述说体现了他富有情趣、温馨浪漫。②引用权威人士的评价,使论述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如引用陈寅恪的话,说明了梅贻琦说话少而谨严的特点;引用蒋梦麟的话突出了他使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的贡献。③引用他人的评述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梅贻琦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4)(8分)①拥有爱国情怀。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生前选定墓址,期望过世后能守望北京的清华园。②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执掌西南联大,呕心沥血;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选择了“走”。③治校思想先进。崇尚体育,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推行通才教育;礼遇教师。④谦逊实干。礼遇教师,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对华罗庚的“三破格”。⑤为人清白。去世后手提包里是一笔笔清清楚楚的清华基金账目。


9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