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寡人之於国也课后练习题及答案(2)

时间: 焯杰2 语文备考

  寡人之於国也练习题答案

  1.解析:除了生字、难字,读文言文还要注意破读的问题,例如王、衣,活用为动词后,要改读为去声。胜,表示“尽”的意思时,在文言里读阴平声。题中A项,数cù;B项,王(wànɡ),衣(yì);D项,莩(piǎo),胜(shēnɡ)。

  答案:C.

  2.解析;朗读时如何处理句中停顿,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停顿不当,可能造成语意的误解。句中停顿有一定的规律,总的原则是要有助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具体来说,如下几点也值得注意:主语和谓语之间停顿;动词谓语如果后面带的宾语较长,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停顿;要强调的词语后停顿;前后照应的词语前句停顿,后句也停顿;前后句子属对偶句,要有相同的停顿。例如A句,因为“则”停顿,所以上句宜在“如”字后作一停顿;动词“望”和后面的宾语之间也应该停顿;“民”在词组中是主语,又是强调的对象,也宜停顿。

  答案:A。(正确的读法是: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解析:当我们无法用这个字的本来意义解读句子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的用法,通假的规律一般是同音替代,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因此,对于常见的通假用法要熟记在心。

  答案:A.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B.直,通“只”,“不过”。C.无,通“毋”,不要。D.颁,通“斑”,(头发)斑白。

  4.解析:对于词类活用,第一、要分析判定其活用的原因,第二、要注意活用后在意义上的变化。例如“罪“,本是名词,罪过、罪恶。因它在句中带了名词“岁”做宾语,所以获得了动词的意义,要释为“怪罪”。

  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有:①鼓,击鼓进攻。③衣,穿。 ⑦ 罪,归罪。④ 王,此处指一统天下。⑤百步,跑一百步。 动词活用为名词有:② 始,开端、第一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⑥谨,谨慎从事。

  5.解析:这道题主要是整理过去学过的文言实词的义项,积累常见文言词。整理、积累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答案:

  数:(1)(数目、数量);(2)(几、若干);(3)( 命运);(4)(shuò 屡次);(5)(cù 密、细密);(6)( shǔ计算)。

  发:(1)(发射);(2)(征发、派遣);(3)(打开,这时指打开粮仓救济);(4)( 花开); (5)(出发);(6)(发出、发作;);(7)(发出、抒发)。

  直:(1)(与“曲”相对,不弯曲);(2)(仅、只);(3)(通“值”,价值);(4)(径直、直接)。

  兵:(1)(兵器);(2)(战争);(3)(军队);(4)(士兵)。

  胜:(1)(承受);(2)(尽);(3)(胜利);(4)(超过);(5)(优美的)。

  6.解析: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注意积累词语,而且还要注意积累句式,只有把常见的文言句式熟练地掌握了,才能形成语感,真正把文言文学好。本题启示我们重视对文言句式的掌握。

  答案:①或百步而后止,或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7.解析:这道题主要是训练提高概括能力,探讨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课文第三部分集中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答案:第一问: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第二问:对其积极因素可以从两方面评价。(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8.(1)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重要的基础知识,对常见的通假用法要熟练掌握。A.卒通猝,恶通乌。B.浡通勃。D.由通犹。

  答案: C。

  (2)解析:对文言中的重要实词,特别是多义词要重点掌握。A、B、D项的“就”都是“走近、靠近”的意思。C项由对文见义,知“就”与“立”同义,是“成功”的意思。

  答案:C。

  (3)解析:“之”是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用法又非常复杂,务必特别用心。

  答案:A.代词,他。B.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的”。C.音节肋词。D.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

  (4)解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对于代词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它的用法和意义,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它具体的指代对象。

  答案:A.都是指梁惠王。B.都是指天下。C.指不嗜杀人者。D.指苗蓬蓬勃勃生长的趋势。E.指民如水向下流一样纷纷前来归顺的那种趋势.

  (5)解析: 本题旨在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答案:A.句中的“畏”不是梁惠王害怕别人,而是他让人害怕。应译为“看不出有什么让人生畏的地方”。

  (6)解析:对重要的比喻一定要注意弄清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文意弄懂。

  答案:文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枯苗需要雨水。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7)解析:要抓住本文议论的中心问题:“天下恶乎定”?而孟子对此的答案是:“不嗜杀人者一之”。如此,本文的中心便一目了然。

  答案: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但是反对用武力的方式来统一。他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

  9. 解析:本题探讨孟子的说理方法和语言特征。

  答案:孟子善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如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用向后逃跑五十步喻梁惠王施政,用向后逃跑百步喻邻国之政,两者形式有不同,但本质相同,因此,梁惠王施政虽“尽心于国”却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又如梁惠王“罪岁”不罪己,推卸自己责任,孟子以用刀子杀人,怪罪刀子而不怪罪自己设喻,充他揭露他这种说法的荒唐。这样的比喻来自生活,却寓意深刻,很有说服力。

  作品读起来之所气势磅礴,是多用排偶句式,如在第 3 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时,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寡人之於国也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相关

8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