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翻译及鉴赏

时间: 焯杰2 语文备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蒙蒙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是出自孟浩然之手。孟浩然出生于盛唐时期的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他是唐朝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并与王维齐名。同时也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尽管他常碰钉子,也一度想了结了求官的愿望,隐居林下。但也时不时的仍与当时达官显贵们,如张九龄等有诗和往来,以求得推荐,弄个一官半职的。

  《临洞庭上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 )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为了碍于面子,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寂寞,积极盼世的思想。颈联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总之,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以上是从诗人的背景,诗的意境,诗的写作技巧来进行分析,赏析的。那么该诗究竟是首什么体式诗呢?首先按近体诗来进行格律分析,首句“八月湖水平”为仄起平收D式句,那么近体诗五言的仄起平收D式句为“仄仄仄平平”,而“八月湖水平”为“仄仄平仄平”显然五、六字出律,故不属D式句。再分析其余句;首联第二句“涵虚混太清”为“平平平仄平”B式句,再看颔联及颈联、尾联各句。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平平平仄仄”(C式)“仄仄仄平平”(D式)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仄仄平平仄”(A式)“平平仄仄平”(B式)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仄平平仄仄”(C式)“平仄仄平平”(D式)

  从以上逐句分析看,除首句外,其余各句均为律句,而且完全附和格律诗四要素, 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平仄相对,3、联间平仄相粘,4、脚分明(八庚部)。如果按此分析看,此诗应是一首五言律诗。要么是A式句为首句(ABCD+ABCD),要么为D式句做首句(DBCD+ABCD)。如果是按“八月湖水平”D式句意看,“湖”字“水”字又出律,

  那么首句是不是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是否后人在传抄该诗时把首句弄错了?应该是A式句“仄仄平平仄”的句式,”即应为“八月湖水阔”。也许有人会说了:如果是“八月湖水阔”那么“水”字不还是出律了吗?大家看,它的下句为“涵虚混太清”,即为“平平平仄平”(B式)此句采用了“拗救”方法,即对句救,首联下句中的“混”字救了上句的“水”字。

看完这篇文章

75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