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
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先是说问他一下路,而后就说自己是来这座城市工作的,把工作的地址丢了,一天下来钱也花完了,小孩子很饿没吃饭。
老作家当即拿出十元钱让他们去吃饭。
没有走出六十米,老作家就看到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站在街边,说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求好心人相帮。
老作家的老眼竟泛起一层潮雾,他没想到在这儿竟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相遇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五十元钱给了这个孩子。
想着那个失学的孩子,他的心里不好受,一边走还一边喃喃自语。突然,一个穿着很不错的青年女子挡在他面前。女子一副为难而不好意思的表情,老作家瞧着她问有什么事。她似乎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似的说,原来,她去别的地方办事,转车到这儿,没想到钱丢了,没办法回去,看老作家能否帮帮她,有个车票钱就行,还让他留下地址,回家后就把钱寄来,只是“借”。
也是的,出门不容易,一分钱困倒英雄汉的事多了。老作家一问原来需要四十多元钱,好吧,老作家就拿出五十元给了这女子。
老作家遇到了一位因交通事故死了儿子来城市告状的老人,背着脏兮兮的行李卷,一副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的样子……遇到一个残疾儿童没有饭吃了,或是要看病了什么的……与一位穿着很体面的小伙子相遇,小伙子手里拿了一封已经写好的电报,说是来这儿办事,钱丢了,想找他帮忙,就是十多元的电报钱。
老作家没想到,在他一个个遭遇这些人的时候,手里的钱早已送完。这时,老作家身上嘟嘟地发出声响来。原来他写作时养成了每天在自己的小院里散步的习惯。老伴儿怕他出事,就专门为他买了个传呼机,也只有老伴儿和两个儿子知道号码,平时几乎没响过,老作家甚至都忘记了还有这个玩意。老作家拿出传呼机一看就急了,原来老伴儿发病住院。这可怎么办?他急忙返身才发现早走出很远的街道,至少乘公交车也有五六站了。
他一边摸钱一边拦的士,可是他发现自己分文皆无。当然,出租车仅仅开出去不到五十米,司机就让他下车,并说,没钱坐什么车呀。再想解释什么时,出租车早一溜烟开走了。
老作家跑步赶到公交车站牌下,要先投币,他无奈地站在车门口说自己的钱刚才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要坐车回家,家里……他的话没说完,公交车的门便“咣”的一声关了。他好像还听见司机说了一句,这种人见得多了……
老作家想用公用电话只花几角钱打个电话……老作家拦了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年人……老作家拦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老作家与刚才他给过拍电报钱的人相遇,那人还在那儿向别人要拍电报钱……
老作家的额头上早就汗流如雨。他开始跑步……
急跑不足一百米,加上刚才的一系列遭遇,他开始感到头晕眼花,五脏翻滚,只好一下子就蹲下来。可是没有谁问他一声,最多是回头多看他几眼。
当那个手拿一串红红的糖葫芦的小女孩,跟着爸爸从老作家面前走过时,她问了一声:“老爷爷,你怎么了?”可是,她的话没说完,爸爸已严厉地训斥她了:“不要跟陌生人乱讲话,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老作家的心里似刀剜一样地痛。而后他的眼睛望着天空,他想象不出,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成了这样?那一刻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听天由命”吧。
“老爷爷,你是饿了吧?给你吃串糖葫芦吧……”
一个童声打断了他的思维。老作家看着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她一定是偷偷地或是强行挣脱了爸爸的手跑回来了。老作家眼里放出了亮光,流下两行热泪。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那种想象中的东西了…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目: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品以第三人称讲述了老作家上街的遭遇和他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揭示了下层市民既可恶又可怜的生存现状,并暴露了他们虚伪丑恶的灵魂。
B.小说开头交代老作家为完成“收山之作”,十年“没有踏上街道”,暗示作家对外界的变化缺少了解,同时也为后面写他接连受骗做铺垫。
C.老作家帮助了“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的“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这一情节既表现了作家的美德,也顺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D.小说写公交车司机拒绝帮助老作家后说“这种人见得多了”,这一细节透露出司机的冷漠麻木,也暗示了作家之前接连受骗的必然性。
E.“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这句话给了老作家心灵沉重的打击,他对人性的沦落已经彻底绝望,只好“听天由命”,不再作无谓的追寻。
2.小说中老作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三处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以小女孩给老作家糖葫芦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答案:
1.BD [A项“揭示了下层市民既可恶又可怜的生存现状”,对写作意图分析错误,并没有表现其“可怜”之处。C项“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错,小孩子是实施欺骗的人,小说并没有交代他的真实身份,没有“不公”的依据。E项“已经彻底绝望”不准确,从“他想象不出,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成了这样?”可以看出,老作家心中对人性的沦落是极为困惑的,看不出到了“彻底”的程度。]
2.①勤奋。他十年如一日,闭门写作,笔耕不辍。②善良,富有同情心。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救助。③心地纯厚。相信他人像自己一样真诚。
3.①将老作家慷慨助人与自身无人救助作对比,使善与恶在对比中凸显。②将成人的冷漠麻木同小女孩的纯洁善良作对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污浊。③将老作家的主观愿望与冷酷的社会现实作对比,暗示改造世俗的灵魂任重道远。
4.①扬善批恶。小女孩重新点亮了老作家的希望之光,寓示了世间自有真情在,同时也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冷漠。(主题角度)②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样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急转。(情节角度)③使读者的心情由沉重转向愉悦,对未来充满希望。(情感角度)联系现实:谈到社会人情的冷漠却也不乏真情与希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