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高考语文冲刺模拟练习及参考答案

时间: 焯杰2 语文备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腈纶(jīn) 症结(zhēn)

  绰约(chuò) 弄巧成拙(zhuō)

  B.画帖(tiě) 轴心(zhóu)

  装帧(zhēn) 岿然不动(kuī)

  C.讴歌(ōu) 熟稔(rěn)

  编纂(zuǎn) 越俎代庖(bāo)

  D.矩形(jǔ) 拾掇(zhuì)

  纤绳(qiàn) 长吁短叹(xū)

  解析:B项,“帖”应读作tiè,“帧”应读作zhēn;C项,“庖”应读作páo;D项,“掇”应读作duo。

  答案: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美滋滋 常年累月 大展宏图 未雨绸缪

  B.拉拉队 融会贯通 到处传诵 牙牙学语

  C.照像机 迫不及待 要言不烦 纷至踏来

  D.金钢钻 出其不意 否极泰来 出奇致胜

  解析:A项,常—长;C项,像—相,踏—沓;D项,钢—刚,致—制。

  答案:B

  (  )

  A.虽说他是文化人,可他对茶的了解的确不敢恭维,在他眼里茶只是下里巴人用以解渴的东西。

  B.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C.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使莘莘学子从七月流火的最炎热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考生的关怀。

  D.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解析 D项,下车伊始:指官吏初到任所。A项,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B项,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C项,七月流火: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改变或者破坏了一半的林地,剩余的森林有大约70%左右因伐木遭到毁损,80%受到威胁,物种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困境。

  B.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9日宣布,决定于当地时间21日上午11点06分,用H2B火箭发射无人货运飞船“鹳”3号机。

  C.31岁的俄罗斯传媒业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开启了一项名为“俄罗斯2045”计划的高科技研究项目,旨在把人脑思维移植进机器人体内,从而实现“长生不老”为目标。

  D.澳大利亚卫生职业者管理局发布消息,从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中药师进行注册管理,这使得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

  解析 A项,语意重复,把“大约”或“左右”任去掉一个;C项,句式杂糅,把“为目标”去掉;D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西方国家”。

  答案 B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2)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答案 (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解析 B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C项,“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E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答案 AD

  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②用情感强烈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③引用名人诗句,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人们展现出的精神力量;③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④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答出三点即可)

  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意理解:“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

  结合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感悟时,可以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

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