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

时间: 思晴2 历史备考

  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一):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建州女真:明初设奴儿干都司,辖建州女真等部;

  2、努尔哈赤统一:明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筑城、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3、八旗制度——①演变:→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②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内容:按军事组织编制女真人,兵民合一,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④作用:促进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巩固努尔哈赤统治地位。

  3、建国:1616年,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4、改号: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金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164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20多年后完成统一。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沿用明内阁、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使皇权受限制。为加强皇权,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相互制约。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2、军机处——①目的:为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②组成: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③机制: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旨意,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众皇高温热油泵帝指挥。④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文字狱:

  1、目的:压制汉民族反清思想,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专制集权,巩固清朝统治。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专制集权,巩固清朝统治。但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⑴、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收税。⑵、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⑶、特点:纳银代役。⑷、性(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⑸、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更名田和固定丁赋: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土地归耕种者所有,曰“更名田”; 1712年,清政府规定康熙五十年(127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摊丁入亩——⑴内容: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⑵、作用:这是我国封高温导热油泵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品种推广(棉花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增);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的进步:工具革新;技术提高、种类增加;分工细密;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萌芽——①、产生:明中后期,在江南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②、标志: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③、发展:清代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④、特点:缓慢,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⑤、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剥削沉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市场狭窄;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资金缺乏,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⑥、影响:标志封建制度在经济上走向衰落。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品经济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商贸城市;出现了如北京、南京等数十座商贸城市;江浙地区农村工商业市镇兴起。

  2、外贸状况——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落后。

  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三):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方针;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目的—改变高温导热油泵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北宋科举制的完善: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三螺杆泵帝直接掌握。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猜你感兴趣:

1.高考历史文科知识点

2.高考历史文综重点知识

3.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知识点

4.2017全国卷文综历史知识点预测

5.高中文综组学习总结

9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