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商业的发展练习题附答案

时间: 思晴2 历史备考

  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错误。

  2.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有官员请求皇帝禁止岭南地区村落里的小贩在当地设摊贩卖,并下令让他们在城邑交易,而皇帝认为这一举动是扰民行为,拒绝了这一请求。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乡村地区自发形成的市场持默许态度,因此本题选择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不选。

  3.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张骞通西域只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最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排除A、B两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结果,排除C项。

  4.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前期不是州县治所的地方不能设市,后期规定市的设置更加灵活,按照户数的多寡、交易的频繁程度设市,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规定矛盾;C项与“置市令”矛盾。

  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户籍名称变化反映的问题。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不是唐宋时期,故A项错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户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正是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表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这反映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应是逐渐松弛,故D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说明出现了大量专门的手工业户,这些手工业户需要把手工业品作为商品卖到市场上去,进而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而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为正确答案。

  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交子的功能。材料中的“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表明交子是民间贸易的一种凭证,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交子的使用导致了民间的商业纠纷现象,并不能说明交子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交子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四川无关,且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7.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

  8.“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交通便利

  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 D.商业繁荣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当时出现雇佣关系,A项错误;该地确实交通便利,但这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小麦的种植问题,C项错误;由“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可知,该地商业繁荣,D项符合题意。

  9.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

  A.从汉代开始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

  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

  答案 B

  解析 早在汉代之前政府就开始对市进行管理,A项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政府对“草市”进行管理,B项正确;“废州县市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政府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宋代,D项说法错误。

  10.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

  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在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A项正确。宋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故排除B;C项指的是宋朝的交子,排除;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出现,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

  11.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置了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据此说明明代重视京城的(  )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

  C.危机管控 D.商业管理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城兵马司的职责是维护治安、疏通沟渠、防范火灾等,这些都属于市政管理的范畴,故选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民生问题、商业管理问题,排除A、D两项。危机管控是市政管理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

  12.晋商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1854~1919年)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命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盖取正心、修身,而杜邪教之人。据此可知(  )

  A.清末晋商垄断票号 B.票号主要推广儒学

  C.晋商从事长途贩运 D.清末儒商群体兴起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可知,晋商将商业与儒学紧密结合,反映了儒商群体兴起,D项正确。A、C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材料只涉及商人对儒学的态度,与票号无关,B项排除。

  13.徽商“俭而好礼,吝啬而负气,家资累万,垂老不衣绢帛……然急公趋义,或输边储,或建官廨,或筑城隍,或赈饥恤难,或学田、道路、山桥、水堰之属,输金千万而不惜”。这说明徽商(  )

  A.注重义举 B.深谙经营之道

  C.输财毫无原则 D.崇尚节俭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徽商在日常生活中很节俭,但在修筑城墙、道路、桥梁或者赈济灾民等社会公益方面却慷慨解囊,这说明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曲解材料意思,D项只是表面现象,均可排除。

  14.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中“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A、B两项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还出现了商帮,因此C项符合题意;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15.“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均属于重农抑商政策,属于促进商业发展的举措,故答案为D项。

  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答案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