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带答案(2)

时间: 焯杰2 历史备考

  二、非选择题

  25、(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 7%,到1867

  年,0. 07%的家庭就取得l6.2%的国民总收入……l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

  家庭在国民总救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l/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

  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一一摘自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一一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材料三 本杰明•迪斯雷利①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

  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

  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

  款等。

  材料四 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

  过迟.……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

  开战,给茅屋和平!”

  一一摘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3分)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2)依据上述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的解决方案有何不同?(4分)谁的方案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8分)

  答:(1)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1分)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或工业资产阶级)财富迅速增长,而劳动者(或工人阶级)相对贫困。(1分)

  ②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1分)

  ③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增长幅度较大(或经济待遇有较大改善)。(1分)

  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殖民掠夺给英国带来财富的迅速增长;工人为争取经济权利不断进行斗争。(任答2点即给2分)

  (2)迪斯雷利: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政府改革,提高“穷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2分)

  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思想出发,强调工人阶级应该以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求得自身解放。(2分).

  迪斯雷利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2分)

  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适应当时英国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需要(2分)

  英国并不具备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条件.(2分)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发展(2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江自古为“文化之邦”,宋明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学派林立,文化繁荣,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宋时期,这是浙东学术的雏形时期。主要代表有“明州杨杜五子”和“永嘉九先生”。第二阶段是南宋时期,这时形成了浙东诸学派。主要有: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还有以“甬上四先生”(杨简、袁燮、舒、沈焕)为代表的四明学派。第三阶段是明代,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阳明心学的兴起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是清代的浙东学派。这个时期是浙东学术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有黄宗羲、万斯同、全组望、章学诚、邵晋涵。

  ――张刚雁《浙东学派概述》

  材料二:“(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夫四民交致其用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使其果出于厚本而抑末,虽偏,尚有义。若后世但夺之以自利,则何名为抑?”“其要欲使四民世为之,其理固当然,而四民古今未有不以事。至于丞进髦士,则古人盖曰无类,虽工商不敢绝也。”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迁,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浙东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6分)

  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人叶适在经济方面的主张。(2分)

  ⑶ 有的学者认为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启蒙思想”的主要主张,分析其产生“启蒙思想”的根源。(8分)

  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浙东学派留给我们的主要的精神文化遗产。(2分)

  答案:(1)浙江商品经济发达,明代以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发达(宁波是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宋室南迁至今杭州,浙江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宋元明清时期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许多思想家忧国忧民。(任答3点,6分)

  (2)反对重农抑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否定不许工商子弟为官的旧规,主张工商业者参政议事。(2分)

  (3)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反对外在权威;具有进步的平等观,认为“四民”(士、农、工、商)的差别仅仅在于职业,提倡“四民”平等;博大宽广的仁爱思想(即博爱思想)。(6分)

  根源:明朝中期后,商品经济的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4)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提倡发展工商业;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倡导民主平等,具有初步启蒙意识(任答2点,2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其文学侍从之臣,每以书画供奉内廷。又设如意馆,制仿前代画院,兼及百工之事。故其时供御器物,雕、组、陶埴,靡不精美,传播寰瀛,称为极盛。

  ——《清史稿•艺术传》

  材料二:俄国彼得一世(1672—1725)深刻感受到俄罗斯与西欧各国的差距。他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同样强盛的欧洲国家,他采取各种措施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他把个人对西方技术的痴迷化作了国家的行为。他按照西欧的模式兴办学校,开设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等,他不断地引进俄国人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1725年12月,俄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国家集中科学人才,发展科学事业的核心机构。彼得亲自为科学院制定了预算,每年约2.5万卢布。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德国、荷兰等国的大批科学家,从这时开始,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成为俄国的传统,并一直延续。

  ——摘编自《康熙与彼得取法西学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康熙帝是怎样对待西学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熙与彼得一世对待西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种不同对各自国家所产生的影响。(9分)

  答案:

  (1)融合西方历法于中国历法之中;仿照西法测绘地图、铸造枪炮;重用在西学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设立画院展览、观赏西式器物。(6分)

  (2)从行为方式上看,康熙向西方学习基本是个人行为,而彼得一世将其化为国家行为;

  从对待西学的目的看,康熙设立的画院是为满足个人观赏的需要,彼得一世设立的科学院成为发展科学事业的领导核心;

  康熙并未因此而重视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引进西方科技人才有限,彼得一世引进了西方大批科学家,重视科学研究也成为俄国的传统。(6分)

  影响: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大规模向西方学习,使俄国摆脱了落后局面,逐渐成为欧洲强国;而康熙以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没有使国家摆脱落后状态。(3分)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也只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并指出其影响。(6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6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6分)

  答案

  (1)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富商大贾产生。(2分)

  影响:拜金主义思想盛行,(2分)冲击传统道德与义利观。 (2分)

  (2)现象:商人仍视科举为正途。(2分)社会问题:造成狭隘的人才观,阻碍社会发展。扭曲人性伤害人的心灵(6分).

  (3)李贽矛盾的个性心理折射出转型期的社会病态。明朝中后期,专制体制不断加强,个体无法彰显个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没自身才能与价值。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思想上李贽反对权威;但又困惑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社会理想。(6分)

  (或参考:李贽矛盾的个性心态是明后期病态社会的反应。专制压制八股束缚个性自由;商品经济冲击纲常伦理;反对权威又维护儒家理想社会。)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带答案相关

8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