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时间: 焯杰2 历史备考

  历史必修一第3课知识点: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核心突破】

  ⒈ 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⒉ 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⑶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⒊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案例导析】

  1.隋唐时期,三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权重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思维点悟]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

  2.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

  3.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

  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

7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