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地理备考 >

高考地理可持续发展练习题附答案

时间: 思晴2 地理备考

  高考地理可持续发展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茶园三次锄草中,导致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4月    B.7月

  C.11月    D.4月和11月

  解析:7月为长江流域的雨季,锄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B

  2.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B.枯枝落叶少

  C.表层土壤养分被大量冲走   D.微生物缺乏

  解析:茶园“消瘦”与锄草有关,主要是锄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养分被大量冲走。

  答案:C

  (2010•安徽皖南八校)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3~4题。

  3.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    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    D.重化工业基地

  解析:右图中所示为德国鲁尔工业区,为重工业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水土流失较轻,城市化水平高;左图所示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不高;两地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重化工业均为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答案:D

  4.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解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但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适用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

  答案:B

  (2010•福建高中)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34°N,109°E)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5~6题。

  5.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

  解析: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向正西531 km,相当于5到6个经度,即102°E附近,向正北448 km,相当于4个纬度,即38°N附近。根据以上坐标可知O点大致位于我国甘肃河西走廊,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答案:B

  6.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从O点移到P1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O点移到P2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解析:重心向P1点移动是因为气候变暖,东部地区降水增多引起的,而向P2移动不仅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还有其他的人为影响因素,如南方地区的封山育林等;由图可知,气候的影响强度大于某种人为因素,在这两者共同作用下,重心将向东北移动。

  答案:D

  (2010•黑龙江哈尔滨)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读图回答7~8题。

  7.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解析: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雨林光合作用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答案:B

  8.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解析:热带雨林为大气提供丰富的水汽,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答案:A

  (2010•吉林高中检测)读下列材料,回答9~10题。

  从2009年11月上旬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范围“气荒”席卷中国部分城市和地区。一些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出现加气困难,还有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居民用气,不得不停掉工业用气,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停产……

  9.作为城市的燃料,天然气比煤炭(  )

  ①开发利用难度小 ②燃烧效率高

  ③使用方便 ④对大气污染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煤炭是固体,开发利用难度小,对大气污染严重;而天然气的燃烧效率高,使用方便。

  答案:B

  10.能源安全是我国目前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下列措施能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是(  )

  ①参与国际能源开发,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 ②加大能源战略储备,提高能源供给安全性 ③大量开发使用新能源,以此全面替代煤炭 ④倡导绿色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不能用新能源全面替代。

  答案:C

  (2010•山东潍坊)甲图是某著名湖泊,乙图表示其水位季节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1~13题。

  11.影响该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风沙

  C.降水 D.气温

  解析:由图可知,1、4、7月咸海的水位有明显的变化,这与入湖水量有直接的关系,而入湖的河流水的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气温。

  答案:D

  12.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

  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解析:夏季(7月)因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河流的水量较大,入湖水量多,所以咸海的水位较高,但由于近年来沿湖地区的农业发展,大量引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大幅减少,导致②线与①线逐渐靠近。

  答案:D

  13.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次生盐渍化

  C.沙尘暴 D.水土流失

  解析:图示地区是干旱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与风力作用直接相关,而水土流失是由大强度降水引起的,在本区发生的可能性最小。

  答案:D

  (2010•安徽芜湖)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甲)和该地区1976年—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图乙),回答14~15题。

  14.有关图甲所示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为主

  B.该地区聚落主要沿交通线分布

  C.乙城市可发展为交通枢纽城市

  D.甲城市适合发展钢铁工业

  15.从图乙中无法看出的是(  )

  A.第二产业比例变化最小 B.第三产业比例增速最快

  C.第二产业比例最大 D.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解析:从图中等高线分布看出,该地位于沿海,海拔均不足百米,属沿海平原;从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中只能看出其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但无法看出各产业产值的变化。

  答案:14.A 15.D

  (2010•浙江金华)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分布,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搞清城市的发展阶段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并形成了一些卫星城,故C项正确;A、B、D错误。

  答案:C

  17.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分布各阶段的特点,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明确各阶段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②阶段为离散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是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故B正确;A项①为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外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形成。C项③为强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开始形成。D项④为成熟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方向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答案:B

  (2010•海淀5月)湖泊是河流重要的调节中转站。特别是一些大江大河,中途流经湖泊的水流调节作用更为重要。像鄱阳湖、洞庭湖等对于减缓长江洪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以前,人们对湖泊的开发利用较少,湖泊水面大,水量多。“八百里洞庭,水天相接”。近代,人口的快速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人们纷纷开发洞庭湖边的“垸子”,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缩小,湖泊的蓄水功能大大降低,长江下游受洪水灾害影响的次数增多,灾害加重。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已成为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据此回答18~20题。

  18.洞庭湖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压力 B.人口压力

  C.环境需求 D.政策变化

  19.从洞庭湖区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一定阶段经济的影响很重要,但最终影响区域发展的是(  )

  A.人们的观念 B.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C.国家政策 D.经济效益

  20.洞庭湖对长江水流量的调节作用一度下降很多,主要的原因除了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的缩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A.长江流域降水量逐渐增大

  B.洞庭湖区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大

  C.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湖中淤积

  D.洞庭湖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

  解析:第三个阶段指的是现在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们在吸取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主动改变自身行为的举措,可维持区域的持续发展。洞庭湖调节作用的下降,是指湖泊的容量变小,湖面缩小之外,湖底淤积、水域变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上游丘陵山区人口压力大、大量砍伐林木引发水土流失而造成的。

  答案:18.C 19.B 20.C

  (2010•江苏盐城模拟)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回答21~22题。

  21.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由图知,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总趋势增加,但能源消费总量大于能源生产总量,所以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新能源。

  答案:D

  22.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煤炭出口量增加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煤炭利用率提高

  解析:2000年以后,我国原煤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与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差距拉大,可能原因是煤炭出口量增加,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或煤炭利用率提高,不可能是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答案:B

  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岩溶平原所占比例最高的省区是(  )

  A.贵州 B.云南

  C.广西 D.重庆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岩溶平原所占比例最高的省区是广西。

  答案:C

  24.下列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对发生石漠化的地方全部实施生态移民 ②加大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 ③制定石漠化治理有关法规,建立石漠化治理的长效激励机制 ④加大替代能源建设,如以电代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①全部实施生态移民不符合实际,②大力发展畜牧业可能会破坏植被;③制定有关法规治理石漠化是必要的,④措施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答案:B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我国1998—2004年的相关数据统计表,回答25题。

  年份 1998 1999 2002 2003 2004

  能源消费增长率(%) -4.1 -1.6 9.9 15.4 15.2

  GDP增长率(%) 7.8 7.1 8.3 9.3 9.5

  25.表中所示几年间,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 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 ④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读表中数据可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而GDP增长率呈缓慢增长趋势,说明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可能的原因是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答案:D

  高考地理可持续发展练习题二、综合题(共50分)

  26.(13分)(2010•山东日照模拟)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判断A地与B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C地粮食生产的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请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请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下图,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与距海远近、地形等因素有关。第(2)题,C为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该地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第(3)题,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第(4)题,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是做此类题目的关键。

  答案:(1)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A地降水量大。原因:A地距海更近,受海洋的影响更大;地处山地迎风坡(或者B地距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地处山地背风坡)。 (2)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等。 (3)不合理。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4)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垦牧。

  27.(12分)(2010•北京西城模拟)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工程三大通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火电相比,分析水电作为能源的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C、D两地作为能源输出地共同的地理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紧张的环保压力,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举西部地区的优势可再生能源的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和火电相比,水电清洁、可再生,西电东送主要输送水电,有利于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答案:(1)清洁、可再生。 (2)均为季风气候,都位于地势阶梯交界附近的长江流域。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4)水能、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28.(12分)(2010•广东综合测试)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材料一: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状况

  项目 西汉 唐 金 明 清

  人口数量(万) 3 5.9 7.8 5.9 24.4

  人口密度(人/km2) 0.38 0.75 0.99 0.75 3.09

  城镇(个) 1 6 6 7 7

  耕地面积(万顷) 1.65 3.25 4.29 3.13 10

  森林面积(万顷) 5.3 4 3.2 1.2 0.29

  覆盖率(%) 70 50 40 15 4

  畜牧业程度(%) 100 90 70 20 10

  工矿业(个) 0 1 0 2 3

  灾害频率(次/百年) 0.1 1.2 1.3 1.5 4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________。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草原、荒漠

  (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________。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

  (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________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汾河是穿行于黄土高原之中,两边临山地,河谷形态表现为峡谷;所在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有一定的降水量,植被为森林和草原。所在省区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从图中数字的变化可以读出,发生剧变的是清代,因人口剧增,导致大量开荒垦殖,造成一系列的后果,到现在,由于植被保护较差,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特点,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貌。

  答案:(1)峡谷 B (2)C (3)清朝 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大增,农业生产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地、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人民生活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 (4)河流含沙量大,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增中,植被锐减。

  29.(13分)(2010•安徽)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图定位该地为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据图中信息分析随时间推移陆地面积变大,且向海洋方向扩展。(2)该区域陆地面积扩大主要是因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暴雨、洪涝会加剧该区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会增加。(3)一个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具体方面是:科技兴农;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农产品综合开发;调整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专业化生产。

  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94461